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

序言

  1. 设计的三个层次:
    1. 本能层次:产品的外观;
    2. 行为层次:使用的效率和愉悦感;
    3. 反思层次:自我形象,记忆,个人满足等关联;
  2. 认知负责诠释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情感则负责对此快速的做出判断;
    第一章: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好用
  3. 情感是行为产生的缘起;
  4. 放松->创造力,紧张->注意力;
  5. 基因决定了人的一些天性,它带有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规律,来辅助我们的本能层次的设计);

第二章:情感的多面性与设计

  1. 产品做好细分更容易成功;
  2. 情感价值和艺术价值各得其所,很难说哪一个更高;
  3. 自我意识是人类的基本属性,因此产品与自我形象联系紧密(对于面向个人的产品,“想要”比“需要”更强烈地决定了产品的成败);
  4. 产品的个性与其使用情境应相契合;

第三章: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反思

  1. 先从本能层次的设计开始,让人感觉美和愉悦,可能它并不伟大,但这不要紧,首先,先考虑如何让它美,因为追求美是人类的本能;
  2. 行为层次:易于理解,易于使用,功能,感受(去了解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快速测试与迭代是实现的好办法);
  3. 反思层次:满足情感需求,自我形象与社会地位;

第四章:乐趣与游戏

  1. 如何让产品产生乐趣?或许与喜剧的原理类似,比如反转即是其中的一种手法;
  2. 四个层面的愉悦:生理、心理、思想、社交;
  3. 以乐趣或愉悦为目的的设计;
  4. 禅的风景;
  5. 持久的愉悦感:
    1. 物品自身的多层次与复杂度;
    2. 欣赏者自身的欣赏能力;
  6. 音乐与声音:本能层次的反应;
  7. 电影:本能,代入,思考;
  8. 视频游戏:更强的代入(沉浸)以及参与控制感;
  9. 虚拟与现实或许会越来越融合;

第五章:人物、地点、事件

  1. 人对使用的物品也会产生移情;
  2. 人通过以下五项社交提示来推断他人:身体、心理、语言、机制、角色;
  3. 如果一个产品总是能够按照用户的预期进行工作,他们之间就会建立起信任感;
  4. 一项工作如果检查的人越多,则越容易出错,因为每个人都觉得他人会认真检查;
  5. 我们大量的使用即时聊天工具,并不是我们真的有多少严肃的思考或反思需要进行交流,而是因为我们寻找一种存在感和归属感;
  6. 永远在线的模式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干扰,使我们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高效的工作,设计者应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六章:情感化机器

  1. 人会情感化外在的事物,这可能是一种天性,尤其是当这些物品能对我们的情感给出适当的反馈的时候,我们会更倾向于将其视为有情感的事物,并与其进行情感上面的互动;

第七章:机器人的未来

  1. 它将会变得更加智能,并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
  2. 它的情感与伦理是我们将会面临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3. 人与机器的融合,或许是最有可能的结果;

后记:我们都是设计师

  1. 我们提供选项给客户定制,但却不能够建立情感,除非这一物品能够与其形象发生关联(此处我想到的案例是戴尔的电脑和一加的手机背壳,前者是隐性的定制,而后者是显性的);
  2. 物品随着使用会与我们产生情感联系,尤其是当其优雅的老去,留下我们使用的印记时;
  3. 关于个性化与情感,可能是最好的方式是将工具交给用户(但对于工具类产品,此条估计并不成立,因为工具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我们正常不会花大多时间学习它);

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
https://ccw1078.github.io/2016/03/19/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
作者
ccw
发布于
2016年3月19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