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设计的原理
Step 1 建立条理(理距齐视,构线编字,格衡重心)
- 目的:运用视觉化的手段使作品具有条理性,降低读者的认知负担,不会被不重要的元素分散注意力,尽量在很短的时间内传达信息;
- 信息的整理:理解设计的意图,提取重要的元素,正确的布置,是设计的第一步;
- 理解:5W1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什么,如何做;
- 提取:给所有元素设定优先级;能够视觉化的元素尽量视觉化,一来有助于理解,二来更加生动;
- 布置:放大重要元素,缩小不重要元素,留白;
- 贴近和远离:将同类要素贴近配置,整理版面使其更容易阅读;
- 在第一步整理要素内,对于同类的要素,使用贴近处理,建立单独的整体感,可以更容易阅读和获取需要的信息;
- 另外,当两个要素靠得很近时,我们就难以集中精力对其中一个要素进行单独的关注,此时使用远离,会减少干扰,更容易达到沉浸式体验;
- 排列、对齐:将细节部分设计得整齐有序,能够为版面带来整洁、有条不紊的感觉;
- 各处对齐;
- 同类元素保持相同的间隔;
- 确认元素安放于版心中;
- 视线的移动:编排要素的时候,要考虑通过设计让读者以怎样的顺序去阅读作品;
- 图片与文字:石头与流水的比喻;
- 构建&重复: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编排要素,可以使各类繁多的要素显得整齐;(例如给每条笔记添加项目顺序号)
- 多个页面时,如果每个页面使用相同的排版规则,会带来整体一致感;
- 要素有规律的排列会显得整齐划一,稍微无规律的排列会显得生动活泼,视设计意图而定;
- 直线和曲线的灵活应用:线条可以用来区分版面中的要素,也可以使相同类型的要素产生关联;
- 线条可以强调版本的固有规律,甚至在无规律的地方建立规律;
- 线条还可以引导视觉,增强元素之间的关联;
- 压线或压界的处理,会制造不拘一格的感觉;
- 粗线条和细线条会营造不同效果;
- 重心和平衡:构成版面的要素都有其“分量”,依据每个要素的分量进行设计,决定了版面的重心和平衡;
- 分量的大小是由其颜色和大小决定的;颜色可以通过设置为灰阶来判断;
- 一般将重心放在水平位置(因为相对于垂直方向,人眼更容易辨别出水平方向的重心)
- 字形、字体:文字的种类和它的组成构造;
- 明朝体(宋体):古典优雅,类似英文衬线体;黑体:现代简洁,类似英文无衬线体;
- 磅值小的文字不适合用粗体,因为印刷的时候可能会糊掉;
- 中文混排的情况,可能需要放大英文的字号;
- 大段文字中的悬吊、避头尾的处理;
- 当要突出图片的时候,可以将文字缩小并置于边缘;
- 可以使用特殊字体来达到特殊设计的效果,但宜少而精,如标题,不宜在正文中大量使用,不然会影响阅读,让人厌烦;
- 易读的文字编排:尽量使文章容易阅读,是重要的课题之一;
- 先确定正文的磅值,之后才好确认标题、注释等的磅值;
- 不同阅读方式,如传单,由于拿在手中,可以凑近观看,所以文字适当缩小不会影响阅读;
- 通俗易懂的文章,适合快速阅读,则行宽可短,通过快速换行来提高节奏;如果是需要慢读的文章,则行宽应长,放慢节奏,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 需要仔细阅读的文字,则一般不分栏;如果是可以快速阅读的文字,如报纸,一般会分栏;
- 对于长文章,常用两端对齐,这样读者容易定位每行的头尾,从而控制阅读节奏;
- 正文行高一般设置为字号的两倍,但标题会少些,不然标题行距过大缺少整体感;
- 留白:文字间<行间<段落间<栏间;
- 文字少图片多,有轻松感;文字多图片少,则更像严肃阅读;
- 通过小标题的粗,与正文字的细,产生明显的对比效果,有利于快速阅读的定位;
- 统一线宽:根据使用目的,选用合适的线条样式,并统一其宽度和形状;
- 文字也是一种线条,故线条宽度不宜超过文字,不然会影响阅读;
- 同一版面的线条种类不宜超过3种;
- 对称带来稳定感:好的对称给人带来稳定和谐的美感;
- 对称的设计,给人以均衡、协调、可靠、可依赖的感觉,如果产生想传达这种特质,则可以考虑对称式的设计(缺点是处理不好会有点单调);
- 简单重复,给人予两个元素的平等独立感,但如果是全方面的对称(上下+左右),则可以产生互补整体感;
- 设定虚拟边框:排版前设定虚拟边框,之后将要素都转置于该虚拟边框中;
- 版面率高:可传达信息多,版面感觉热闹;版面率低:可传达信息少,版面感觉安静、素雅;
- 对于信息多或者页数多的作品,设定版心非常有必要;
- 装订边注意多留白;
- 天头地脚比例不同,传达效果不同;版心上移,会有创新、新鲜感;版心下移,则有稳重感;
- 页码等元素一般放在版心外;
- 网格的灵活应用:网格是提升页面条理性的好方法;
- 网格块数太少,如2*3,可能会降低灵活性;
- 完全形态法则:人会下意识的将多要素整理归纳为整体,或者从看到的事物中寻找图形的心理倾向,例如自动补全;
Step 2 添加变化(白底粗边 尺缀体动)
- 建立条理后,通过添加变化,可以带来更新鲜和乐趣;(当然,要注意适度)
- 留白:
- 大的留白,给人奢华和高级感;小的留白则使人感到拥挤、热闹和欢快;
- 要素间小的留白使得要素产生关联性;要素旁大的留白,则突出要素的特殊性;
- 调整留白的同时,也要注意调整图像和文字的尺寸大小、色调差别等;
- 如果图片内有较大的单一空间,如大面积的天空,也可以做为留白来使用;
- 粗细度:改变文字或线条的粗细度,可以带来张弛感;(如果有多个同类要素使用这一方面,则会产生节奏感)
- 每个元素都会有分量,改变它们的分量,使其产生对比,就会带来变化;
- 尺寸:为要素的尺寸大小做变化,可以使版面生动有活力;
- 对要素的尺寸进行区分设置,差异越大则对比效果越显著,给人的印象也会越突出;
- 尺寸的大小比例称为“跳跃率”,跳跃率小的版面平稳安定,跳跃率大的版面则对比强烈,版面越活泼有朝气;
- 跃动感:加入动感的设计,可以更加引人注目;
- 使用动感的图片(若加以文字和线条的配合,效果会更加突出;注意同方向,不然会造成凌乱);
- 人的视线和脸也会有方向性,可以加以利用;
- 打乱元素的排列对齐(但如果调整过度,会使得版面变得松散);
- 改变水平线或基准线的角度,比如适当倾斜一定的角度;
- 使用手写体和不规则图形;
- 几条同一方面的线条集中起来,可以营造漫画般的飞入感;
- 注意保持文字方向的统一,以方便阅读;
- 退底:将图片裁成特定形状,可以带来更欢快的气氛;
- 角版:普通的四方形,有水平和垂直的方向感;如果将其倾斜摆放,或者变化尺寸,则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 退底:去掉图片的背景,或者保留不规则或曲线的轮廓(不规则显得刚硬,曲线显得柔和);
- 边界:配置要素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边界来增加一些变化(此时其他方法比较不好开展);
- 增加隔线:水平线条使用多的话,会产生规则感和理智感;边框线条粗的话,会有沉重感;
- 带状线或面:通过面(线条+底色)可以增加区隔的同时带来变化;
- 点缀:通过在版面中加入视觉元素,来添加细微的变化;
- 上述的几点通过打乱条理是一类制作变化的方法,不打乱的话,则可以使用点缀的办法;
- 追加一点新的视觉元素,进而产生节奏感、动感和视线引导上的变化;
- 点缀由于分量较轻,适合重复使用;同时加入些微变化,避免了单调(比如尺寸、颜色);
- 立体:将要素配置成立体感,也是一种添加变化的办法;
- 加阴影:注意阴影与图片中的光线方向一致;
- 黄金比例法则:10:16
- 白银法则:1:1.414(根号2);
- 长宽比小于黄金比例,会产生更强的稳定感;大于黄金比例,则会产生纤细苗条感;
Step 3 突出强调(明暗软硬 反射孤脸)
- 在做突出强调之前,首先要搞明白5W1H,以便知道哪些是需要强调,哪些不需要;
- 反差:可以通过加强反差,来强调特定要素;
- 明暗、尺寸、分量都是制造反差的办法;
- 在建立条理后,再对需要强调的要素进行反差强调,而不是建立条理之前;
- 明暗:最容易被感知到的反差(估计是因为人眼对光线非常敏感)
- 过于随意的使用黑白,会造成廉价和幼稚感(像是卡通漫画一样);
- 如果画面中没有色彩,只有黑白,会容易显得空寂;
- 差异:在相同要素之间创造出差异
- 加框、加色、隔线、角度、留白、点缀、尺寸、形状等;
- 孤立:将需要强调的要素与其他要素远离
- 留白:做得足够大时,才能显示出效果(前提是版面空间允许);
- 在使用孤立的方法前,先“理解”,以便确保要素适合使用孤立;
- 版面空间不够时,可以通过加底色代替留白来实现孤立;
- 放射:放射状的图形,会引导视觉进行关注;
- 中心编排、集中线、同心圆、箭头、指示符;
- 注意辅助的元素不要暄宾夺主;
- 软硬:刚硬要素和柔软要素互相搭配,也能带来显著效果;
- 直线、直角让人感觉刚硬;圆角和曲线让人感觉柔和;
- 渐变的阴影;
- 强烈鲜明的颜色感觉刚硬,明亮浅淡的颜色感觉柔和;
- 面孔:人和动物的面孔,都会吸引视线注意力;
- 小孩的脸部特征:脸圆、眼大 、鼻小、额宽;
- 如果整个人都进入画面,则会观身;如果只有眼部,则会观眼,并进而感知情感或情绪(与观身有很大区别);
- 费茨法则:到达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正常应设计成越短越好;
- 大目标,短距离,更容易到达;
- 动作由两部分构成:弹道动作、引导动作(后者需要时间更长);
- 大目标远距离,相对于小目标近距离,前者更不容易出错;
Step 4 设计技巧(比质数,夸奏图,拟印事)
- 总述
- 在掌握了基本原则之外,再追求更深层次的目标,比如乐趣、美感、愉悦和创新等;
- 实现这些目标是有一些技巧的,通过积累大量的设计技巧,来更好的胜任工作;
- 看到好的作品的时候,要仔细揣摩作者的技巧,然后吸收为自己所用;
- 节奏:平面设计也可以创造出音乐般的节奏;
- 通过大小和角度的变化,让眼睛在追踪它们的时候,识别大小和角度的变化,从而在读者的潜意识里营造出跳跃的节奏;如果要素不适合改变角度,则可以考虑在背景中新增可以变化的要素;
- 尖角形要素可以营造打击乐般的短节奏;
- 曲线可以营造悠长柔美的节奏;
- 体现节奏的要素,要注意控制数量和它们之间的间距,太多会显得拥挤,缺少音乐般的空灵和回响;
- 比例:平面设计中可以创造各种不符合现实的比例,从而达到某种强调的效果;
- 可以在设计中创造逻辑反差,即现实中不存在的例子,如带翅膀的兔子,从而达到冲击力的效果;
- 改变物体的大小给人以冲击和乐趣;或者只改变图片中某一部分的比例也可(此时注意要素须是大家熟悉的事物,不然产生不了效果);
- 数量感:要素的数量越多,会带来越强的视觉冲击力(但太多也会显得嘈杂,注意平衡)
- 当数量超过一眼扫视所能够数清的时候,大脑会反应出“多”的意识;
- 当要素多起来,由于版面面积受限,放置的数量有限,此时可以通过对要素添加大小变化来解决;
- 如果大量的要素是有规律的排列,则版面显得缺少动感和生气,此时可以适当改变部分要素的大小、角度或颜色,来添加变化;
- 夸张变形: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夸张变形越可带来特别的效果
- 夸张变形是改变物体正常的形状或比例;
- 比如头身比、拟人化、局部放大等;
- 尤其是放大脸部的时候,由于脸部会让人注意到表情和情感,所以效果特别明显;
- 质地感:引入质地要素可以带来密度感或高级感
- 质地感是物体表面的质感(或许可以理解为纹理);由于加入纹理,产生了复杂性和层次感,视觉上无法一眼看穿它的规律,所以会感觉到高级和复杂,并可以比较持久的吸引视觉沉浸(如果读者愿意的话);
- 有质地的背景容易吸引视觉注意力,影响氛围,所以应把握好平衡,以免喧宾夺主;
- 图案:可以让作品更显华丽;
- 不同的图案会影响读者不同的阅读心情,比如愉快或者沉重;
- 类比服饰搭配,素色与低纯度的颜色,较容易有统一感;如果使用大量高纯度的颜色,则难以有统一感,每一个颜色都争着说话;故不要使用过多各类的图案,仅在重点的部位进行点缀即可;
- 图案素材的积累可以提高创作的效率;
- 图案的颜色,与版面中其他要素的颜色,记得实现相搭配;如果图案的花纹存在感太强,则可以考虑将花纹缩小;
- 拟态:通过模拟熟悉的事物,带来亲近感,也更有容易信息的传达(相当于交互设计中的隐喻)
- 使用拟态也需要注意跟用户已经养成的认知习惯相统一,不然会适得其反,反而不利于信息的快速传达;
- 书与笔记本的案例;
- 由于产品与用户自我形象定位有关,所以有时候故意设计成区别于普通的产品,来达到突出高级感的自我形象定位;
- 印刷加工:纸张、油墨、裁切、印后加工
- 胶版纸:凹凸不平,不适合精细表现,但朴素柔和,手感舒适,适合拿在手中的场景;
- 铜版纸:光滑,色彩表现好,能够展现华丽的细节,适合海报等张贴的场景;(但也不一定,关键还是看设计的目的是想传达什么)
- 原色印刷:CMYK四色油墨;特种油墨,应对特别的颜色追求;
- 裁切:可以设定特殊形状;
- 装订:一般是机械化,但也可以设计成手工感;
- 追加故事情节:有故事的设计可以给人印象深刻
- 可以通过删减部分要素,引导读者发挥想象力,做加法进行补充;(想到了Leaf那幅图)
- 故事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通过对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进行删减或弱化,来达到突出其他故事主情节要素的效果;(环境比如光线)(让我想到了滤镜的使用)
- 爱德马法则
- AIDMA:注意力,兴趣,欲望,记忆,行动;发布作品,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对所要表现的要素的兴趣,进而让其产生欲望(比如拥有),然后在其脑海中留下记忆,最后读者将记忆转化为行动;
- 一个好的作品,能够促使行动的产生,说明作品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其实不仅平面设计,其他类型作品也适用这个原则,包括文章、音乐、视频等);
Step 5 颜色搭配
- 总述
- 颜色给人的印象,有很大的主观性,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又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 需要掌握颜色带给人的心理印象;
- 颜色的基本知识
- 色相:红、黄、绿、蓝、紫,以及由它们两两组合的颜色,包括红黄、黄绿、绿蓝、蓝紫、紫红;
- 纯度:纯度越高,则越鲜艳;越低,则越暗淡(越接近灰色);
- 明度:越高则越接近白色,越低则越接近黑色;
- 视觉辨认性:明度的差异决定了颜色能否被看清楚;
- 如果图片处于中间色,即不论黑色或者白色都无法辨认清楚,则此时适合考虑使用蒙版;
- 色调和谐的配色
- 统一协调颜色的纯度和明度,可以使配色更加和谐;
- 书上列了12种色调,包括(粉淡色调,粉色调,鲜艳色调 );(浅灰色调,灰色调,深灰色调);(浅色调,浊色调,暗色调);(明亮色调, 高亮色调,深色调);(很想了解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以及各自的颜色值);
- 背景色面积最大,因此能够影响版面的氛围;
- 黑白两色一般可以跟所有色调互搭;
- 配色塑造形象
- 颜色具有形象,它来自于人所接触的一些日常事物或现象;
- 颜色给人的印象,可以分为冷、暖、软、硬四个维度(书中列了坐标轴,并给出了三色样例,很想知道这些样例的色调值);
- 当版面中图片众多的时候,难以统一颜色风格,此时可以考虑通过在背景中加入颜色,来形成统一的印象氛围;
- 在大面积的颜色中,使用少量的重点色或效果色,来强调突出一些想突出的要素,形成点晴之笔;
- 强调色的用法
- 通过在配色的时候添加颜色之间差异,可以突显某些要素;
- 方法包括:色相对比、纯度对比、明度对比、补色对比、面积对比等;
版面设计的原理
https://ccw1078.github.io/2016/03/22/版面设计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