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UI设计模式
- 前言
- 各种不同系统和设备越来越具备了自己特点的规范标准;
- 至少花六周时间熟悉为之设计应用的设备;让自己的设计契合设备本身的特性和规范,保持用户使用习惯的一致性;
- 导航
- 主导航模式-全局导航(Persistent)
- 好处是显示出所有选项,结构一目了然,坏处是会受到屏幕空间的限制
- 全局还是瞬时,选择前应考虑如下问题:
- 应用层次是否扁平?应用的菜单分类是同级的还是有优先级的?主要类别是否只有少数几个,比如3-5个?
- 是否需要菜单一直处于可见的状态以便用户快速访问?
- 菜单分类有无状态指示,比如未读邮件数,或者未读消息数等?
- 如果以上有一个答案回答“是”,则应考虑使用全局导航;
- 常见设计模式
- 跳板式(启动面板式)
- 优点:可放置多个选项(甚至分页);
- 缺点:选项间没有优先级(可适当改进,例如磁贴的大小和颜色);未直接呈现内容(多了一个层级);
- 卡片式
- 优点:相对跳板,可以直接优雅的展示内容;
- 缺点:在定位到自己想查看的内容前,需要划过多张卡片以进行筛选,操作动作的次数相对跳板式会更一点;
- 适用场景:内容更加重要且是内容之间是同等优先级;
- 列表菜单式
- 优点:可放置较多选项,并支持较长的选项名称;
- 缺点:不能直接展示内容;
- 仪表盘式
- 优点:直接呈现汇总的数据结果,给用户提供关键信息;
- 缺点:非数据类则不可用;
- 适用场景:例如记帐或理财类应用;
- 陈列馆式(或者叫列表风格?)
- 优点:视觉效果突出,用图片做为内容呈现吸引注意力;
- 缺点:如果图片不能动态更新,则类似跳板式的磁贴效果了
- 适用场景:经常更新、视觉效果直观的无层级内容,例如新闻类、菜谱类应用;
- 选项卡菜单式
- 优点:选项一目了然,可以快速切换;
- 缺点:选项个数有限,最多5个;(如果超过5个,则可能需要引入一个“更多”的选项了)
- 适用场景:用户需要经常在选项间切换;
- 新生模式
- 折叠选项卡:可隐藏,可呼出(例如知乎的操作按钮,往下滚动时缩起,以便用户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阅读,也减少干扰;向上滚动时呼出,以便用户对文章进行操作);
- 可配置选项卡:可增删选项,可拖动排序;
- 隐喻式
- 狙击游戏;碟片音乐;相机;文件夹;书架杂志架;航班时刻表;
- 需要谨慎的使用隐喻式,因为如果设计不好,则会成为反模式;
- 跳板式(启动面板式)
- 主导航模式-瞬时导航(Transient)
- 好处是打破了屏幕的空间限制,扩大了边界;优先呈现内容;
- 坏处是用户需要学习才能知道如何使用,且每次触发导航也需要更多的操作;
- 常见模式:
- 侧边抽屉式
- 优点:可放置丰富选项;可带结构;(功能强大,但建议不要放太多功能,而是专注于导航本身,例如结合spinner来提供下一级的内容分类);
- 缺点:用户不易发现(可通过动画演示来培养用户习惯,先显示主页,之后自动弹出抽屉);
- 下拉菜单式
- 优点:适用选项较少时使用;
- 缺点:不易发现;
- 注意事项:
- 无论什么手势,都能打开菜单,包括点击、轻滑、平移;
- 安卓的SPINNER控件用于同级细分,而非上级选项;
- 转盘菜单式
- 优点:新颖,有趣;
- 缺点:可放置的选项不多;
- 侧边抽屉式
- 次级导航模式
- 所有主导航模式都可以用做次级导航模式,即可以用几种主导致模式来排列组合;
- 常见设计模式:
- 翻页式:有点像传送带
- 优点:可全屏呈现内容,减少干扰,更有沉浸感;
- 缺点:需要页面指示器告诉用户还有其他页面;
- 滚动选项卡式(或许叫滚动TAB更容易理解一些)
- 优点:可放置多个分类;每个分类占据尽量大的屏幕面积;
- 缺点:需要按顺序切换分类;
- 折叠菜单式(手风琴式)
- 优点:可放置丰富的内容,可带结构;方便快速切换;
- 适用场景:可只展现部分内容,如果用户有兴趣了解更多,再点击深入(例如应用中心的APP介绍,一开始只显示摘要,通过点击了解更多,会展示隐藏的折叠内容);
- 注意事项:使用常见图标告诉用户可展开或折叠;
- 翻页式:有点像传送带
- 主导航模式-全局导航(Persistent)
- 表单
- 目的:数据输入和配置(糟糕的设计经常导致用户中途放弃和流失);
- 常见模式:
- 登录表单
- 尽可能少的输入;
- 自动获得焦点;
- 可显示/隐藏密码的开关;
- 也可考虑使用设备账号做为用户名,而用户只需设置密码即可(例如取手机号);
- 如有可能,无须登录,先行使用;
- 登录采用标准设计,减少花哨的创新,可以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从而提高转化率;
- 注册表单
- 尽量少的要求用户提供信息;
- 用忘记密码功能来减少密码核对的两次输入;
- 如有需要,可在提交的时候,再提示核对用户名;
- 用户名输入时,实时反馈是否重名;(避免提交时才提示失败,从而给用户带来挫败感);如果重名,猜测用户可能面临的原因,提供选项给用户选择,而不是让他重新开始(比如跳转到登录页面,或者可能遗忘密码,需要重置);
- 去掉传统的姓、名分录,采用FULL NAME一次搞定;
- 垂直标签优于水平标签;
- 使用提示文字(水印式标签),减少标签名的空间;还可以加上动态悬浮效果,避免用户输到一半时忘记自己在输入什么信息;
- 提交后马上给予实时反馈结果;(避免用户不放心是否成功)
- 如有可能,每个字段的输入,都进行实时验证并给予反馈;
- 注册表单尽量简短,控制在一屏之内,同时操作按钮要放在可视范围内并突出显示;
- 个性化设置表单
- 尽量减少用户的操作工作量,有时候创新的交互会让用户感觉有趣,但如果工作量增加太多,则会带来厌恶;
- 多步骤表单
- 去掉进程栏(因空间有限);可用步骤数字提示替代,显得更加简洁;
- 可考虑单页设计,同时配合选择性展开模式;(此模式可方便用户回顾之前的输入结果);
- 去掉不必要的字段,最小化页面的数量和步骤数量;
- 可以步骤中间提供详情入口,以便用户预览前面的数据输入;
- 结账表单
- 同时提供注册、登录选项和游客模式,方便用户最快完成支付动作;
- 简化流程,比如单一结账页面;
- 提供省时的快捷方式(如果有什么信息是可以复用的,提供快捷方式,减少用户的手工输入,比如从通讯录调用电话、地址,用拍照扫描银行卡信息等)
- 提供快速结账的方式(如亚马逊的一键下单)
- 充分利用手机的一些原生技术,而不必照搬网页端的设计模式(比如二维码扫描、指纹识别);
- 计算表单
- 注意表单的排版,包括对齐方式、字体、标签、颜色、按钮位置、视线路径等,它们都会影响易用性;
- 如有可能,尽量可视化输入结果;
- 不要求精细数据的时候,可以使用划块来输入粗略的数字;
- 搜索表单
- 尽可能减少输入,而是在搜索结果中提供筛选功能;
- 实时显示搜索结果的数目;
- 保存搜索选项,方便下次快速复用;
- 搜索条件尽量控制在一页内;
- 思考用户最常用的条件,预输入条件;
- 长表单
- 单页+滚动条,优于分页;
- 果断放弃没有必要的输入字段;
- 按钮位置遵守设计规范,以便相应设备的用户可以根据习惯快速定位;
- 登录表单
- 表格
- 不要照搬PC端的设计;由于空间有限,需要更加严格的审视哪些信息是用户真正需要关注的(不要盲目猜测,而应该通过测试来验证);
- 常见模式
- 基本表格
- 不要使用深色的网格线;
- 如果不使用垂直分隔线,则应确保列对齐;
- 文字左对齐,数字右对齐;
- 如果一屏内要显示大量信息,则采用非基本表格的形式;
- 无表头表格
- 适用内容本身可以自说明自己是何信息的场景,例如图片,关键字等;突出显示关键字;
- 优点:更加简洁;
- 技巧:
- 如果详情信息不多,可考虑使用嵌入式显示,避免用户跳转页面;
- 去除一切多余的噪音,例如毫无意义的图标、边框等视觉元素,精确对齐,以方便浏览;
- 对于次要信息,用较淡的颜色、较小的字体显示;
- 重要的信息不超过两项,如果太多,反而失去了重点;
- 固定列表格
- 适用:需要展示较多列信息的场景;
- 默认显示最重要的列;同时注意提示用户可以左右划动,比如故意半露半遮部分信息;
- 固定列边缘采用阴影;
- 概览加数据型表格
- 适用:用户想知道趋势的场景,例如财经,天气等;
- 如果概览图表太大,则可以考虑采用逐级深入的方式来显示余下信息;
- 行分组表格
- 优点:更方便阅读;
- 从视觉上将汇总行和其他行区别开来,一般来说汇总行较窄些,字体颜色浅一些;
- 带有视觉指标器的表格(即图标)
- 如果视觉指示器不能提升信息显示效果,则宁可不用,因为它会造成干扰;
- 可编辑表格
- 适用:就苹果、谷歌、微软三家的电子表格独有,其他应用一般都没有这个功能(这个功能其实很难设计,尤其在移动设备上更甚,投入产出比不高);
- 注意事项:
- 清晰显示选中的单元格、行或列;
- 如果单元格有特定格式,例如日期/颜色,则提供对应的适当的编辑器;
- 除非编辑后出现错误,不然不需要每次的编辑都提供确认反馈,等最后保存整个文件时再确认即可;
- 如果需要批量数据输入,或者可能需要大量的编辑工作,避免使用本模式;(因为效率和体验很差,与其如此,还不如让用户去PC端编辑)
- 基本表格
移动应用UI设计模式
https://ccw1078.github.io/2016/04/11/移动应用UI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