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软件工坊

  1. 收获是什么?
    1. 王玉荣,《流程管理》
    2. 迈克波特,《竞争战略》
    3. 企业级解决方案,《CORBA企业解决方案》
  2. 做好版本管理,每个任务的创建和关闭都关联到版本项下,这样版本发布的时候,更新日志也就顺便有了;也方便未来进行追溯;
  3. 天天做代码备份,尤其是发布没有把握的功能的时候,先花5分钟将代码备份到另外一台机器上;
  4. 组织实施人员写操作帮助说明,一来方便实施,二来也为未来的软件维护交接留下文档;
  5. 需求要分类管理,描述清晰;
  6. 思考软件的价值在哪里?站在客户的角度,站在管理的角度,站在商业运营的角度,如何量化,有什么模型用来评价?有哪些指标和数据?
  7. 对于企业应用,由于企业是一个组织,它们之间的差异比个人更大,因此,这也注定了企业软件不可能简单适用所有公司,需要抽象成更多类型的版本,高级版,标准版,简化版,来应对不同类型企业客户的需求;
  8. 客户内部有三种角色,分别是员工,中层,老板,不同的角色关心点不同,老板关心企业在行业中的生存,现在,未来,布局,机遇和挑战;中层关心考核,业务流程,监督;员工关心操作,简便,省时;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了解对方的需求;
  9. 产品的规划要形成整合的竞争力,而不是各个产品各自为战。最理想的状态,是变成消费类产品或者基础类产品;前者是人手一个,后者是成为基础平台,与其他合作伙伴结合,形成生态系统,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和高门槛,比如阿里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0. 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头1-2年是研发的阶段,接下去的3年是实施和改进的阶段,第6-7年是服务和收割的阶段;第8年往后,则是下一个产品周期的开始,因为此时产品已经开始不适应市场竞争了;
  11. 软件的第一版需要做什么?需要先能卖,所以重点在于好看和稳定,功能不要多,因为功能一多,实现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导致不能很快的上线。当产品上线以后,需求自然会随着用户的使用而不断丰富起来,一开始没有必要将软件做得非常的高大全,而是简而美的最小功能版即可;
  12.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各自不同的重点
    1. 第一版:最小功能,简而美,稳定,快速上线;
    2. 第二版:实施工具,因为销售量开始上来,如果没有实施工具,会涌出各种需求,导致开发资源被大量占用;
    3. 第三版:在增加现有功能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使得软件更加易使用和易维护;不加功能,减少复杂性,而是追求客户能够快速理解和上手;
    4. 第四版:内部代码的重构优化;
    5. 第五版:解决性能问题;
    6. 第六版:重构易用,常用功能和不常用功能分开,正常业务和异常业务分开;
    7. 第七版:打补丁阶段,大销售大维护大实施的收割阶段,空出来的研发资源开始进入新的产品周期;

走出软件工坊
https://ccw1078.github.io/2017/05/10/走出软件工坊/
作者
ccw
发布于
2017年5月10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