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动物

  1. 成长的达尔文
    1. 人类进化的环境一直主要是人类自己;
    2. 生物体设计至高无上的标准是适应性;
    3. 基本上人类心智的每个方面,都可以从自然选择理论来理解;今天我们的各种行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过去曾经对基因适应性作出过贡献;
    4. 某些事物是自然的产物并不是说它不可以改变;人类本性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改变;
    5. 某些事情是自然的产物并不是说它就是好的,没有理由以自然选择的“价值”作为我们自己的价值;
    6. 如果我们要追求一种与自然选择相悖的价值,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反对的是什么;
  2. 雄性与雌性
    1. 我们的很多思考已经被自然选择(无意识地,隐式地)过程完成了;我们都是木偶,若想得到解放,最好是破译操纵者的逻辑;
    2. 人们的意识是被设计来最大化这些意识所熟悉的环境中的适应性,这种环境被称为 EEA(通过进化而适应的环境,或者叫祖先的环境);只有那些促进了我们祖先环境中的世代基因的特质,从理论上来说才应该是现在人类天性的一部分;
    3. 事实上,也不存在单一的 EEA;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共性;
    4. 雌性是一种稀缺的商品,她们是与生俱来的稀缺;这种稀缺性造就了一系列的后果;对于雌性来说,羞怯成为了其自身的奖赏;通过量化某个物种里母亲和父亲之间投入的不平衡,可以很好的理解很多事情;
    5. 检验一个理论是否正确的方法,不仅在于对既有事实的归纳,也包括对未知事实的预测是否正确;
    6. 人类大脑的进化并不把我们从生存的指令中隔离出来,恰恰相反,它让我们更有适应性的跟从指令;
  3. 男人与女人
    1. 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男性抚育成本是很高的;其原因在于:
      1. 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后,女性的骨盆变窄,而同时胎儿的头部却在变化,这使得人类的孕期变短,不然无法产下过大头部的胎儿;而早产将使得婴儿的独立生存能力很脆弱,需要付出更高的抚育成本才能存活;
      2. 人类的食物主要来源于狩猎,提供食物的重任由男性承担,这使得一夫多妻对男性来说负担很大;
      3. 进化过程中人类大脑的智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一夫一妻制使得后代能够获得更多的父亲的教育;
    2. 女性需求
      1. 获得养育下一代的资源,因此女性普遍更注重男性的财富、权力和地位,因为这些都是可以带来资源的指标;其次是抱负和勤奋,因为它们也意味着获取资源的潜力;
      2. 识别男性的欺骗性,因为高抚育成本的物种,雄性更有可能背叛雌性;男性低抚育物种中,雌性则没有这种担心,因为后代都是由雌性照顾;
      3. 男性能够投入到后代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男性高抚育成本的物种中,女性希望男性将所有资源都投入到自己的后代身上,这就使得女性需要与其他女性竞争;
    3. 男性需求
      1. 在男性高抚育成本的物种中,对性伙伴的选择和对孕育后代伙伴的选择,男性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对于前者,倾向于对方的吸引力;对于后者,倾向于选择喜欢自己,而不是自己喜欢;
      2. 原因:确保自己的资源投入在正确的地方,而不是其他男性的后代上;
    4. 女性的其他需求
      1. 资源提取:通过模糊排卵期的策略,从多名男性身上获取更多的资源
      2. 后代困惑:让男性认为自己是该女性所生孩子的父亲
      3. 双方互利理论:既获得资源,也获得高质量的基因;
      4. 物种中雄性睾丸的重量是雄性与雌性发生性行为次数的指示器;当女性同时与多位男性保持性关系时,某一位男性的精子数量要在与其他男性的竞争中胜出,才能够与卵子结合;雄睾丸平均重量越大的物种,雌性的性行为越是比较混乱;重量越轻的物种,则多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5. 整体来说,出轨行为在人类中并不是很普遍,因为女性也在进化中习得其代价;
    5. 圣母-荡妇二分
      1. 对于男性而言,最有效避免配偶出轨的方法不是防止配偶出轨,而是在选择配偶时就进行一定的甄别;
      2. 男性的双重标准,即本身倾向性开放,却又将性开放的女性归入低道德的行为;
      3. 男性会倾向选择性开放的女性作为性伙伴,但在道德上看轻对方,并选择性保守的女性做为配偶;
    6. 只要有机会,柔性策略往往会胜过刚性策略;理论上,使得我们的祖先只有一种人格特征的基因,会败给那些让人格形成得更加善变的基因;
    7. 一个自尊心强的男性结婚之后,他的投入程度可能并不显著;中等自尊心的男性可能会更加投入;极低自尊心的男性在反复失败后,可能发展为强暴;
    8. 当把日常的思绪和情感都看成是基因的工具,婚姻的争吵便有了新的意义;对于婚后家庭,女性的可生育年限逐年递减,到45岁时终止。但对于男性这一点却并不明显;
    9. 在一夫多妻制的物种中,雄性与雌性的身体大小差异,比一夫一妻制更加显著;因为雄性需要打倒其他男性;
  4. 婚姻市场
    1. 对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社会中,一夫一妻制是常态,这是由经济因素所决定的非分层社会;
    2. 在有记录的人类社会中,只有7%是一夫一事制,但却构成了存在嫁妆社会的77%;嫁妆很可能是市场不平衡的一种产物,即对限制每个男人只能娶一个老婆的一种补偿;
    3. 一夫一妻制并不是对每一个男人都有害,也不是对每一个女人都有利;这一巨大的历史性妥协或许是较为幸运和不太走运的男性之间的一种交易;对于精英治理阶层来说,很少有事情比大批性饥渴并且没有孩子,却有一定政治力量的男性更让人焦虑了;极端的一夫多妻制常常伴随着调试的政治层分化;
    4. 一夫一妻制是男性间的平等主义,一夫多妻制是女性间的平等主义;历史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的不平等带来巨大的破坏性;
    5. 当前的社会并不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而是序列一夫一妻制,而它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一夫多妻制;某个占有较多资源的男性可以合法占有一序列处于可生育年龄的女性;
    6. 序列一夫一妻,比单纯的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更加糟糕,因为离异家庭的孩子不能得到好的抚育资源;
  5. 达尔文的婚姻
  6. 达尔文的幸福婚姻计划
    1. 长久而幸福的婚姻更像是一种意外,因为基因的目标是更多的进行繁殖,而不是持久的幸福;
    2. 男女天生有别,但女权主义在早期未注意到这种差别,过于追求表面的一切平等,却在实际上给女性带来了更多的伤害;
    3. 在原始社会,群居生活有利于在母亲外出的时候,孩子的长辈代为照看小孩;但现代城市生活以陌生为主,使得女性面临更多的压力;
    4. 对于女性来说,自我约束(即温和版的艾玛策略)是有利的;
    5. 女性的短期策略与男性的不顺从彼此之间会相互影响,循环往复;但这种趋势的变化很缓慢,持续时间很长;
    6. 当前离婚率已经来到了一个历史高峰,有可能这会是一个触发趋势出现拐点的转折点
    7. 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对巩固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它也付出很大的代价,即不幸福的夫妻被迫生活在一起,无法离开;
    8. 美国曾经历过的性解放时代带来了大量问题,包括大量没有父亲的孩子、大量痛苦的女人、大量关于约会强暴和性骚扰的抱怨等;
    9. 道德规范也是一种进化的产物,人们倾向于传播那些能帮助他们将基因更多的传递给下一代的道德判断。因此,男性的双重标准,即本身倾向性开放却又将性开放的女性归入低道德的行为,实质上也会受到已婚女性的支持,因为这种标准有利于已婚女性保持她们的资源不会被其他女性争夺;亦即圣女荡妇二分法本身也会受到女性的支持;
  7. 家庭
    1. 亲缘选择:如果一个基因碰巧地让自己的载体以一种可以帮助其他可能持有相同基因的载体去存活和繁殖的方式来行动,那么这个基因就得以兴旺,哪怕它的载体的前途会在这个过程中变糟;
    2. 亲缘选择策略也即产生兄弟情义的由来;这个策略让雄性具备了爱的能力,而这个能力,也成为后续进化出对后代投入高抚育成本的爱的基础;
    3. 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基因,而非个体或者家庭;
    4. 有机体之间的亲缘度 r 值越高时,它们之间的无私程度就会越明显;当 r 等于1的时候,其他个体即等同是自己,此时利他主义是根本的,必需的,例如细胞黏菌,以及我们身上所有的非生殖细胞;
    5. 反之,当 r 不等于 1 时,利他主义就不是根本的和必须的,而会是有条件的;
    6. 在资源竞争战中,专业级的孩子会用尽一切他们可用的工具,包括欺诈,夸大自己牺牲、修饰自己的需要等;
    7. 由于父母与孩子基因的重叠部分达到了50%,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把父母视为最值得关注的人,并深入了解他父母的信息库是有益的;同时父母也是灌输知识经验的最佳人选;
    8. 父母本身也会滥用这种信任,但最应该做的是以“教导”的名义“铸造”孩子;
    9. 父母在场与父母不在场,兄弟姐妹之间的慷慨相待程度会展示出差异;
    10. 父母对不同性别后代的投入偏好,会受到其家庭的社会地位和资源数量所影响;下层社会更偏向女儿,上层社会更偏向男孩,因为这种偏好可以最大化基因的传播;
    11. 自然选择通过塑造人类的感情,而不是让人类意识到它的逻辑来让自身得到实现目的;
    12. 生殖潜力在人的一生当中会不断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对于男性和女性是不同的;处于后生殖期的动物会完全实行利他主义行为;
    13. 由于女性一生大部分时期都处于后繁殖期,因此女性对家族成员的关爱和利用表现得更加明显;
    14. 我们对家族有多慷慨,能从家族中感受到多少温暖,从理论上取决于我们的年龄以及家族成员的年龄;因为每个人的生殖潜力是一年一变的;
    15. 父母和孩子间的亲密感也是随时间变化的;父母对孩子的功用到了某个时间就会开始降低,这个下降的速度比我们之于他们的功用更快;
    16. 父母和孩子之间爱与责任的平衡,几乎永久性的处于不均衡中,它是生命当中一个最深刻、最苦乐参半的经历;它同时也体现了基因在控制我们的情感的水龙头的不精确性;
  8. 达尔文与野蛮人
  9. 朋友
    1. 非零和是合作能够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1. 即使是相同的资源,在不同情境下也具备不同的价值,因此它能够产生非零的总和;例如:同样的1斤肉,在食物短缺和富足的两种情境,它的价值不同;
      2. 信息的交换更是完全的非零总和;
    2. 以牙还牙的策略则是推动合作能够持续和扩散的第二个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亲缘选择很可能也为踏出第一步提供了推手;
    3. 同情心:受惠者的处境越是悲惨,欠条就越大,敏感的同情心是一条具有高度价值的投资建议;
    4. 愤慨能够被公众知晓时更具有价值;因此,这种机制可能被利用,即正当的愤慨能成为一个欺骗者用来逃避嫌疑的伪装;
    5. 负罪感的强烈程度,与罪恶行为是否被发现有关;路过无家可归的人时,没有提供帮助会让我们不自在;但如果和对方有了眼神接触后依然没有帮助,则会刺痛我们的良心;
    6. 道德是动物在独特而复杂的社会中认知事物的一种手段;
    7. 声誉是“道德”动物博弈的最终目标,来源于两种自然的力量:揭露他人的罪恶,掩盖自身的罪恶;
    8. 公开的表达委屈和苦衷能够引起广泛的社会认可;
    9. 秘密的背叛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
    10.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卑劣的手段获得利益而不被抓住时,不要在人丑陋的本性显现出来时感到惊讶;
  10. 达尔文的道德良知
    1. 道德良知带来的奖赏或惩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感官痛苦或享受无关;
    2. 人们渴望被认为是一个可靠的互惠利他者,与他结交会带来益处;这种冲动有利于赋予统一的道德准则以巨大的力量:我们都希望去做,或者更精确的说是希望被看到在做众人公认的好事;
    3. 道德良知展示了基因所赋予的人类本性的“旋钮”,会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调节;
    4. 为什么自然选择造就的道德良知具有可塑性?“以牙还牙”并非在所有情景下都是获利最大的策略,因为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因此灵活的柔性策略比刚性策略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5. 父母被“设计”成会指引孩子向“道德”行为前进,条件是仅当这些行为在当前的条件下对自己有利;在教导小孩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情景中,父母会传递很多让孩子获益的技巧,例如如何称呼他人;
    6. 说谎的倾向是一个自然的指向,它自发而普遍;
    7. 童年时期谎言不仅是一种无害的过失,更是我们最初进行一系列对于利己欺诈的测试;通过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我们认识出哪些情景下可以撒谎,哪些不可以;
    8. 以牙还牙策略有效的前提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中,如果流动的陌生人的占比很高的话,这个策略的有效性和收益率就会降低;
    9. 道德的形态是二分的,包含了理应考虑的集团内形态,和值得探索的集团外形态;即使犯罪团伙成员也有信得过他们的人;
    10. 维持个人责任感的终极目标不是自我克制,而是个人对一个巨大社会契约的内隐认同;在这种契约下,为他人履行的义务总有一天会以间接的方式回报到自己身上;
    11. 人类并非“适应性的最大化者”,而是“适应性的执行者”;虽然“道德良知”被“设计”成最大化地以基因自利的名义对局部环境进行探索的模式,但是这种“设计”的有效性在环境出现变化的时候则远不能确定;
    12. 尽管某些掌控心智的机关被设计成终极自利的,但同时也具备与他人的心智机关和谐共处的能力;,这个过程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社会财富;
  11. 达尔文的延宕
    1. 我们所谓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那些能够让我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手段。人们之所以会采纳某种价值观,正是因为它受人推崇;
    2. 其他略
  12. 社会地位
    1. 阶级分化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因为人类对地位有最深切的渴求;
    2. “作弊”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它出现在人们被抛到金字塔底部,并难以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资源时;
    3. 对于雄性群体而言,个体间的次序是通过许多努力才被广泛接受的;
    4. 雄性大猩猩会为了社会地位更努力的工作,因为常有年轻个体发起挑战;雌性则不会过分投入对社会等级的竞争,她们靠友谊维系关系,并且经常持续一生;雄性个体则靠的是功利的策略;
    5. 社会地位会带来利益,因此雌性也会拿出一部分的热情来追求社会地位;
    6. 混杂着互惠利他和社会等级的进化过程使朋友产生;社会地位会带来资源,因此朋友间交换的结果并非零和,从而获得自然选择的支持;
    7. 从自然选择的观点来说,友谊最大的目的就是互相提供追求社会地位的援助;
    8. 互惠利用行为和社会等级都为个体基因的存活提供帮助,它们共同支撑了人类世界,这种整合形成了我们存在的结构,公司、政府、学校等;
    9. 在黑猩猩中,关于角逐社会地位最常用的智慧并不是高明的技巧,而是社交方面的领悟力,即懂得操纵互惠利他的忠诚和个人的优势,即马基雅维利主义;黑猩猩和人类一样,很少独自成为首领,他们需要有支持者;
    10. 人每天的行为常常是内驱力的产物,这种内驱力可能是一股理性的力量,但是并不是有意识的理性,而更多是无意识的理性;
    11. 屈服根植于基因的厌恶在进化中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可能意味着屈居第二或者更低的社会地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男性的骄傲和野心比女性更重;
    12. 为追求社会地位而结成的人类同盟常常表现出一种模糊的道德权利,即认为其他同盟应当失败;
    13. 通过控制儿童面对的社会环境,通过有选择性的给予尊敬和轻蔑,我们将可以像为机器人编程一样塑造儿童的价值观;
    14. 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一直离我们不远,当文化的约束力减弱时,我们天性中的丑恶就会浮出水面;我们并非生来一张白纸,我们是一个有机体;
    15. 我们丑恶的一面之所以能够被压抑,在于我们追求社会地位的方式很灵活。为了受到尊敬,我们几乎会做任何事,包括不让自己的动物本性暴露出来;
    16. 各种各样的威胁能够加深我们对并肩面对威胁的人的依恋–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
    17. 最终制定政策的人,是自然选择;而自然选择,会将人的感情矫正到适应它的政策的地步;
  13. 自欺欺人
    1. 我们欺骗自己是为了更好的欺骗他人;
    2. 在所有的文化中,不论人们是否完全意识的这点,人们都想通过记得周围人的喝彩来获得更多的尊重;
    3. 对他人赞许的渴望,以及对他们蔑视和嘲笑的厌恶,是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的;因为较高的公众尊重能够为繁衍后代带来大量的好处,而反之而会造成灾难性的打击;
    4. 我们会倾向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身高超的能力,而把失败归因于环境因素;同时,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就会把这个模式颠倒过来;
    5. 人们对于他们对手的缺陷有着极强的敏感性;想要控制这个倾向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凡人一般都是做不到的;
    6. 自我贬低的作用:
      1. 避免个体去挑战不可能胜利的对手;
      2. 避免个体被强大的对手视为威胁;
    7. 自然选择并不关心诚实和真相,它只关心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如果反复某种不利于其利益的场景,它就会通过生化过程,让个体感觉糟糕和低自尊,从而刺激个体改变原来的做法;
    8. 我们的意识常常并不知道真实的动机,但却会为了真实动机的产物进行辩护;对于裂脑病人,信息在右半球捕获,但控制语言和意识的左半球却会报告没有收到信息,同时,左半球还会为来自右半球的信号独自编造一个合理的借口;
    9. 我们“有意识地”控制自身行为不仅是一种幻觉,而且它还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幻觉,自然选择使用这种幻觉来传递信念;
    10. 人们天生有一种倾向,即不给那些会威胁自己地位的人提升地位的机会;
    11. 比起自己欠了别人什么,人们更加密切的关注别人欠了自己什么;
    12. 人类的大脑很大程度上是一台赢得争吵的机器,一台说明别人自己是正确的机器,同时也是一台说服自己相同事情的机器;我们会选择性的注重支持自己的证据,并忽略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13. 互惠利他与地位在某些情况下会有关联,即当别人的地位比我们高时,我们就不会贬低他人的贡献;
    14. 友情的一个作用就是把个体节点的自我服务谎言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集体谎言的网络,形成一个互相欣赏的社会;
    15. 对待敌人的标准反应是令人信服的说他们坏话。而最好的有说服力的说这些话的方式是相信它们,即要先进行自我欺骗,相信对方是无能的、愚蠢的、有害的;
    16. 当敌意的饮恨漫延到网络中时,就会形成巨大的自我欺骗的网络(或许这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来源,它背面是人类的半部历史)
  14. 达尔文的胜利
    1. 地位提升会使得一个人对社会坐标重新进行评价;
    2. 共同目标经常是一段友谊的特征;
    3. 社会心理学发现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我们能够影响的人;并且如果他们的地位比较高,我们会更加喜欢;
    4. 语言是为了操作别人,让他们为我们的利益服务而进化来的;因此,当我们的利益发生变化时,做于语言源泉的认知,也会发生扭曲,而不是保持客观,事实上,客观从不存在;
    5. 反射性的尊重地位,也是进化的一种必然产物;
    6. 由共同利益引发的感情是自然选择内隐地对朋友的政治用途的承认;
    7. 道德感的目的,在于与非亲人相处时,建立慷慨和礼貌的声望;
    8. 亲缘选择与互惠利他的区别
      1. 当我们伤害兄弟姐妹感到内疚时,是因为他们与我们共享了很多基因;
      2. 当我们伤害或欺骗一位朋友或泛泛之交而感到内疚时,是因为这会削弱我们在善良方面的声望;即我们担心自己会被人视为不善良而感到内疚;因此,是外界对我们是否利他主义的评价,导致我们决定是否采取互惠行为,而不是利他主义本身导致互惠;当我们的某个不互惠行为不可能被别人发现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做出自私的行为;
  15. 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的讽刺
    1. 年轻的具有可塑性的心智在进化过程中由环境中的线索塑造,这些线索暗示着哪些行为策略最有可能将基因传递下去;
    2. 父母对儿女心灵的精细调节可能并不是为了符合被调节者(孩子)的遗传利益,而为了调节者(父母)的遗传利益;
    3. 痛苦是自然选择所设定的内容中的一部分;它并不是偏离常态的征兆,恰恰相反,它是故意的设计;
    4. 不安全感可以驱使那些无法通过传统方式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人们,去寻找其他可以提高社会地位的方法;
    5. 基本事实:从社交关系中获得的利益具有延迟性;
    6. 在新达尔文主义扎根以后,道德这个词会不会只是一个笑话?
  16. 进化的道德观
    1. 同情、孽情、怜悯、良知、内疚、悔恨,以及正义感,它们都只是星球上有机进化历史铁痕迹;
    2. 实然不代表应然,我们无法从自然选择中推导出我们的道德观;或者,功利主义是当前可行的选项之一;
    3. 需要有一个共同的道德规定的原因在于,因为人与人进行合作存在的非零和性,我们将因此过得更好;
    4. 如果说自然选择“想要”我们相信什么的话,其中一条是让我们相信我们个人的幸福是特殊的,然后籍此最大化的将个体的基因传播下去;我们天生并不关心他人的幸福,除非他人的幸福能够使我们的基因传播下去;
    5. 生物设计因痛苦而兴旺,痛苦也因生物设计而发达;
    6. 一种冲动背后的基因的自私性是道德中性的;
    7. 地位得到的宽容和溺爱远多于它应得的;
    8. 我们有潜力成为道德的动物,但目前或者从本性上来说,我们并不是;但我们具有技术上的能力,即自我意识、记忆、前瞻和判断的能力,可以过一种真正经过检验的生活;
    9. 在我们成为道德动物之前,我们需要先认识到我们是多么彻底的“不是”;
  17. 指责受害者
    1. 当我们了解到驱动人类行为背后的力量,我们会觉得指责这些行为的施加者变得更加困难;他们更像是受害者;
    2. 每一个人都不是基因的受害者,而是受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在这个作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旋钮和调频;
    3. 所有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环境和遗传的因素都是通过生物学的方式起作用;
    4. 只有当惩罚通过阻止犯罪行为的发生,来为其他人谋取更多福祉的时候,惩罚才是正当的;
    5. 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对自由主义的信仰,创建了自由意志本身;因此,应对后现代主义道德观的办法,或者是“真相取决于我们认为真相是什么”;
    6. 对于他人的指责,我们或许应该考虑“只有当指责会带来更多好处的时候,才去指责别人,不要让自以为是的人忘乎所以”;
    7. 强有力的道德规范能够提供不依靠警察的力量,而获得更多的“非零和”利益;
    8. 制定道德规范是权力斗争的过程,而人类社会的权力分配通常很复杂并且不公平;
  18. 达尔文的皈依
    1. 宗教能够具备如此久远和强大的生命力,它肯定在某些方面具备适应人的基因;整体来说,一些宗教的教义在实现非零和最大化方向发挥一定的重要;
    2. 佛陀不过分强调对欲望的抑制,而是应采取漠然的态度;同时秉持生命是一场受苦受难的旅程的信念;
    3. 感官的快乐是物竞天择用来操控人类的鞭子,目的是在其怪诞的价值体系下,奴役我们;对它采取漠然的 态度,可能是通向自由的可行路线;
    4. 从更大程度上来说,宗教组织是有政治意图的;宗教的道德指南可以用来放大宣扬宗教圣贤的力量,好比政客为了自身利益而呼吁人们爱国;
    5. 坎贝尔认为,对人性中许多方面的限制,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最佳的社会协调机制;
  19. 其他
    1. 自然选择以基因无情的自利倾向为始,经由亲缘选择和互惠利他主义策略,精心纺织了一张包含了喜欢、责任和信任的无限扩张的网;

道德动物
https://ccw1078.github.io/2019/08/06/道德动物/
作者
ccw
发布于
2019年8月6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