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故事
我是谁
- 大脑永不停歇的改变形状,持续的重塑自身的回路;你是什么人,取决于你来自什么地方;每个人的神经网络里的连接模式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身份也因此在不断的变化,永不休止;
- 人类大脑通过减少硬连接,增加软连接,来提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但付出的代价是在生命的早期,需要得到足够多的外界刺激,大脑才能正常发育;同时更依赖于外界环境的照顾,才能存活下来;
- 新生儿大脑中的神经元间的连接很少,之后2-3年连接快速增多,之后不断修剪;到成年时,连接变得更少,但更粗壮;
- 充满关爱的培养环境对儿童大脑的发育至关重要;我们对环境非常敏感,因为我们的基因使用的是现场接线的策略;
- 青春期的大脑中的内侧前额叶皮质变得更加活跃,导致了高强度的自我意识应激反应,即在青春期,“自我评价”有着极高的优先级;而成年人的大脑对这种自我意识已经习以为常;
- 大脑的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是重要的控制冲动的区域,要到20岁之后才进入成熟状态;因此,青春期时不容易控制冲动;
- 青少年时期,大脑的变化,造成了我们更具自我意识,更爱冒险,更容易因受同伴影响而采取行动;
- 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会不断重塑着我们的神经网络,改变我们的身份定义;
- 记忆具有可塑性,旧有记忆的敌人并不是时间,而是新的记忆,因为相同的神经元需要参与不同时间的新事件集群连接;
- 我们会根据现在的信息,对过去的记忆进行改写,添加一些缺失的细节,并在不知不觉中把幻想编织进自己的身份认同中;
- 对大脑保持足够的外界刺激,例如社交活动、学习新事物等,可以延缓大脑的功能衰退;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
- 世界原本只是一堆无意义的信号数据,我们的五官接收这些数据,我们的大脑负责对这些数据做出有意义的解释,形成外部世界的画面,但它并不一定就是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再现;
- 大脑本身并不直接接触外部的世界,它在一个无尽的黑暗盒子里,接收并解析感官发送进来的电化学信号;
- 某些神经元先接收到电脉冲,之后向与其连接的其他数千个神经元发送几十甚至上百道电脉冲;电信号因此沿着细胞膜迅速的传递;
- 大脑通过比较各个不同感官输入的信号,检测神经电活动模式,然后对外界环境做出准确的猜测;(因此,当不同感官的信号之间存在不匹配时,就会造成恶心和呕吐,例如晕车的场景);
- “看”的动作并不仅仅是负责视觉的大脑区域在处理信号,其他区域也在参与工作;我们在生命早期形成“看”的能力,涉及了触感、听感、平衡感和空间感(由耳朵内的前庭)等;如果缺少这些器官的参与,仅凭眼睛并无法让人形成真正的“看”的能力;
- 大脑在处理不同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的数据信号时,速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听觉比视觉更快;
- 为了应对不同类感官及同一类感觉不同部位之间的时间差,大脑会进行等待,直到所有的信号都到达后再开始整合处理;这个机制造成了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过去的某个时点,当我们的大脑感知到外界的某种状态时,这个状态有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已经不存在了,即意识滞后于物理世界;
- 大脑就像一座城市,神经元就好比城市里面的居民;大脑的运作依赖于内部无数个神经元之间的协作,而不是划分出特定的区域,只处于某种特定的功能,好比我们无法将经济定位于具体发生在城市中的哪个部位一样;
- 在大脑接收感官传过来的外部信号前,大脑自己也会生成现实,好比我们的梦境,我们会在梦境中看见各种现实,并相信它的真实性;
- 我们体验到的看,只在较小程度取决于进入眼睛的光,更多程度取决于脑子里面已经有的东西;大脑有一个自己的内部世界模型;
- 大脑根据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构建起一个世界模型,然后之间不断更新迭代它;每个“看”的运作,实际上是将接收到的感觉数据,跟这个模型进行比较,而不是每次都重构模型;这也将导致我们经常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 由于大脑的工作非常的耗能,因此它是以一种能够达成目标的最低耗能的方式来工作的,即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信息,只提取最少部分,以满足导览目标,同时忽略大量的细节信息来运作的;当我们的眼睛看往某个方向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看到这个方面上的所有信息,魔术师即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完成表演;
- 大脑通过对信号的阐释构建了世界,而这个世界实际上只是部分的现实;
- 颜色是我们对某段可见光的波长的反应,它并不真实存在,并且它只占电磁波谱的亿分之一
- 声音是耳朵对部分声波段的反应;
- 气味是鼻子对部分分子与鼻子中细胞受体的反应;
- 不同的物种,对现实的构建都是不相同的;甚至同一物种中,也有一小部分个体是不同的;
- 当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工作不正常时,我们就会建立起对世界不一样的感知,就好像我们在梦境里所体验的那样;这种大脑功能的紊乱,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病症的患者无法区分现实与梦境,他们会对大脑化学物质的信号当做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 当大脑被触发进入某种危及生命的极度恐怖的状态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开启次级记忆系统,征调其余部分的大脑资源,对外界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进入一种高密度的信息处理模式;但我们有大脑并不适合应对这种情况,所以当事后回想这个时刻的时候,我们会觉得那个时刻的时间变得很漫长;
谁说了算
- 有意识的我,只不过是大脑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我们的行为、信念、偏见都受大脑中意识无法访问部分的神经网络来驱动;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简单动作,都涉及到了数以万计的神经元在不断快速的工作,由于大脑的高效,这些复杂性被掩盖了;只有当我们想用机器人来模拟时,我们才发现大脑以60瓦能耗,完成多台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的惊人计算效率;
- 当一个任务被重复的次数越多,它就会被编码到神经网络中越低的层次,使得我们完成任务的能耗变得更低,更不需高耗能的神经区域进行参与;有些任务甚至可以被编码到脊髓中,使得动物在缺失大部分大脑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完成某些动作;
- 越上层的神经网络,它的运作速度更慢,也更加耗能;为了完成一些极限的任务,大脑通常需将其编码到下层的神经网络中,减少上层意识的参与;
- 当大脑中的某种决策机制与对环境的感知机制有所重叠时,决策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例如:
- 手握温暖和冰冷的水杯,会影响对和他人的情感关系的判断;
- 座椅的软硬硬度会影响谈判的强硬程度;
- 不舒适的环境会影响我们的道德严厉度;
- 内隐自我主义:我们容易被那些映射出自我的东西所吸引;例如名字以 D 开头的牙医、以 L 开头的律师、含有同字的夫妻等场景的比例出现异常;
- 无意识的影响无处不在,我们的大脑接收到了它们的信息,但是我们的意识并没有觉察,例子包括脱衣女郎在排卵期与经期收到的小费数量、男性对女性瞳孔放大与正常状态的不同喜好等;
- 意识的作用
- 对意外的事件做出反应;
- 解决大脑内部冲突的作用,它好比一个大公司的 CEO,虽然他不关心日常细节,但却为整个系统拟定计划和设定目标;
- 我们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的一个决策,涉及了过往历史种种状态的累积,它不存在一个绝对孤立的零点,而是神经元交错联系下的共同作用;
- 我们会在直觉上相信自己的行为是自主的,即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但实际上它非常复杂,我们的生活,受着远远超过自我认知和控制范围的种种力量的操纵;
我怎样做决定
- 大脑由若干互相抗衡的网络组成,每一套网络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 每一个决定的背后,都是大脑中无数神经元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不同网络模式在斗争后的结果;
- 在电车困境中,不同场景的背后,是大脑的不同区域在做决策,所以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拉动方向杆的场景,是负责逻辑和数学的区域被激活;而推人的场景,则负责情绪的区域也参与了决策,所以导致人们出现矛盾的答案;
- 当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身体会接受到的信号在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决定,这些信号会激发我们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偏好;这种机制能够让我们降低决策的信息负担;
- 对触发决策的身体信号,我们的意识并不拥有完全的访问权,大多数行动是发生在意识层以下的;例如人们对可能唤起厌恶反应的图片,所产生的厌恶情绪越强烈,他们在政治上就有可能越保守,而厌恶情绪不强烈,则偏向自由派,这种测试的准确率可达95%;
- 大脑基于过去积累的知识建造模型,对不同决定可能导致的未来进行预测,并从中选择预期最大回报的选项;
- 当最后的结果超过预期时,大脑就增加多巴胺的分泌,形成奖励,强化选择回路;
- 当最后的结果低于预期时,大脑就减少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弱化选择回路;
- 从根本上说,大脑关注的是意外结果,对意外结果的敏感性,是动物适应和学习能力的核心;即它是一种从奖励中进行学习的原则;
- 大脑为“当下”回报的行为赋予了很高的权重,导致我们经常做出一些短期利益的决策,而牺牲了长期利益;对于大脑来说,“将来”只是“当下”一道暗淡无力的影子;
- 应对大脑面对短期选择的不理性行为,一种可行的应对方式是尤利西斯契约,尤利西斯知道自己届时会失去理智,所以提前将自己绑在桅杆上,使自己失去选择的机会;
- 进行行动规划的高级认知区域(如前额叶皮质)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它是会疲倦的;当它变得疲倦时,我们的意志力就会减弱,转而更多的由低层自我来做出决策;
- 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理性的决策者,而是受制于生理因素;
- 通常设计一项机制,对抑制神经回路进行反复练习,让其加粗,有可能在下次遇到诱惑时,进行有效的抑制,减少冲动;
我需要你吗
- 正常的大脑运转需要依赖于周围的社会网络,我们的神经元需要与其他人的神经元互动才能健康生长,延续生存;
-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机器,它能够根据社会互动信息快速计算结果,对他人意图和情绪进行判断,这种机制有利于提高生存的机率;
-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大脑中参与寻找他人的感受和想法等社交线索的区域活动不够强烈,导致其社交技能不足;
- 大脑通过镜像反应,快速模拟他人的面部表情,来感知情绪;当我们的脸部肌肉功能受损时,我们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就会降低;
- 人类是天生的社会动物,我们总是情不自禁的模仿他人、关心他人、跟他人建立连接;
- 当遇到社会排斥时,大脑中参与疼痛网络的区域就会活跃起来;因为这一机制具有进化意义,它会引导我们跟社会建立连接,提高生存机率;因此,不管在什么地方,人总是会形成集体;
- 大脑会群内个体的情绪反应,会比群外个体更加强烈,我们有一种天生的区分群体的本能;
- 当大脑某个个体视为非人时,就会降低大脑的共情反应;政治宣传“洗脑”经常使用这点来引发仇恨情绪;
我们会成为什么
- 我们拥有各种感官,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但实际上,这些感官只是信号接受器,它们将接受到的信号发给大脑,由大脑来负责学习如何解读信号;
- 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天生就只局限于解读这些感官信号,相反,它具备学习并解读各种不同信号的能力,例如盲人学习盲文,原来文字的视觉信号,转变成了触觉信号;同理,只要将信号发给大脑,并给它提供反馈以进行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学会如何解读这些信号;
- 对于大脑来说,学习一种新信号,只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它原本的生理结构就可以轻松胜任;
大脑的故事
https://ccw1078.github.io/2019/11/16/大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