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中国史
第一篇 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1章 中国历史的几条大脉络
1.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过的文明
这个事实意味着这个国家有巨大的文化惯性,因此很多现象有大概率会重复上演,借古可以鉴今;未曾中断的原因主要在于地理上的封闭;
2. 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明
黄河中下游非常适合于发展农业,因此中华文明虽然并非最早,但却发展最快;最早出现完备的封建制度,也最早实现完备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但成也如此,败也如此,早熟之后,快速进入了长时间的缓慢发展阶段;
3. 两头剧烈变化,中间不断循环
两次重大变化
- 周秦之变:秦始皇统一中国,由封建进入集权;
- 全球化之变:卷入了全球的新经济体系,成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中间不断循环
- 出现频繁的改朝易代、换姓更王的王朝更替现象,这在全世界并非普遍现象,仅在中国和受文化影响的朝鲜和越南存在;
- 出现皇权与相权的循环博弈现象;
4. 中间循环过程之中存在不断演进
政治技术不断演进,总体趋势为皇权不断扩大,相权越来越轻,直到完全取代;
5. 边缘与中央的关系
出现了边疆替代中央的周期性现象,边缘民族入主中原存在深刻的历史原因;
第2章 夏朝为什么出现在河南
文明是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一种文明能否进步,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持续收到外界的刺激,而封闭隔绝的社会,则进步缓慢甚至停滞;
在中国的版图上,河南刚好处于适合发展农业文明的区域的中心,因此它有最大的概率实现跟周边其他部落的交流;
好比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都起源于最早出现农业文明的中东地区,这并非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第3章 中国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青铜器技术、大麦、小麦等驯化作物、牛羊等驯化动物,马和战车技术等,从中东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早期王朝的出现和发展;
- 小麦的引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而牛羊作为食草动物,并不与本地其他驯化动物猪鸡狗进行竞争,因此有效增加了食物的来源;
- 小麦作为需要灌溉的作物,促进了有组织社会的形成,即带来了对水资源进行公共管理的需求;
- 青铜器的冶炼比石器复杂,因此也需要有组织的进化才能够完成;
虽然以上东西从中亚传入中国,推动了文明的进程,整个中国的文明却是原生的,并非从中亚传入,而只是对这些东西进行利用;其基本特点在传入之前,已经基本形成;
第4章 中国文明的基本性格
两个基本特点:
- 血缘家族
-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中国文明的基本特点,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但事实上,祖先崇拜在其他文明也出现过,只是在氏族制度解体后,其他文明都开始转入宗教,但中国的文明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其原因与中国的地理特点有关系,中国一直是一个农耕文明,家长拥有最大的经济权力,而在其他文明中,商业占了很大比例,导致年轻人占有更大的经济话语权;
第5章 为什么希腊人“弑父”而中国人“杀子”
希腊社会由于耕地少,山地多,靠着地中海,导致商业占有更大的经济比重;而出海风险较高,以年轻人为主,所以年轻人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海上贸易,需要一定数量的年轻人相互合作,因此引出了对社会契约关系需求的出现;
两河文明所在的区域,缺少金属和木材,无法自给自足,因此商业也在其经济活动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中国的两大河流是东西走向,导致上下游的出产物资差异不大,各地更多的依赖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商业活动占据经济的比例小;
文字和青铜器,在两河文明中扮演经济作用,分别是用来记账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在中国文明中,主要起政治作用,用来占卜和祭祀;
中国人的庙供奉祖先,而其他文明的庙供奉神;这是二者很重要的一个区别;
第6章 夏商周三代:血缘纽带的扩大
商起于东夷,周起于西夷,都是边缘少数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一次替代,但主线都继承了前者的文明遗产,并不断完善;通过血缘纽带的扩大,实现了更加稳定和成熟的封建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基于血缘的政治关系;
周代相对商代的一个变化是将商代的鬼神论替换成了天命论,本意缘起于政权的合法性解释,但也因此将命运决定论从鬼神手上,转移到了人的手上;有德者得天下,无德者失天下;
第二篇 秦始皇以前的中国
第7章 贵族文化的黄金时代
周代文化的首要标志是“礼”,即它本质上是一个贵族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战争也有礼仪规定,导致战争看起来更像是一场竞技活动;跟欧洲后来的骑士精神也相似;
由于中国的贵族文化中断了太久,导致今天的人们,再回头看那时人们的一些行为时,会感到非常不可理解;西方的贵族文化一直持续近代早期,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才结束,也因此导致两边历史风貌出现比较大的差异;
第8章 乱世的活力
分封制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的结果,因为在那个时代,还不具备一步到位建立完善的官僚政治制度的能力;基于血缘关系的分封制是最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案;
但分封制存在一个缺点,即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的血缘关系越来越淡薄,导致凝聚力变差,中央越来越无法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彼此难以实现统一的行动;周天子被灭了后,群龙无首,随即进入了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
但乱世也带来了巨大的活力,这一时代产生了很多思想家,文化也是突飞猛进,再次验证了自由释放活力,交流迸发智慧;
第9章 战国史就是变法史
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一个大区别是战争规模升级了。前者更多还是贵族间的游戏,战争规模很小,死亡人数也很少;但后者就要大得多;其原因在于铁器的出现,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使得人口数量增加;原来两国之间的空隙地带,开始被耕作,国家之间开始接壤,并增加了对土地的需求和冲突;
在战国时代,人们需要更功利的竞争,才能生存,所以法家的思想开始得到重视和实践;贵族之间的战争需要用钱,而税收因为开荒却在减少,因此,贵族有很大的动力增加收入来源,开始实行税亩制和郡县制;一开始只有一个地方这么搞,但很快各个地方都开始跟进,纷纷从原来的分封制改成郡县制,通过直管,增加对税收的控制权;同样的逻辑也将出现在1000多年后的欧洲;
第10章 法家的基本思路
法家以人性恶为推导基础,实现以君主利益为目标、不择手段的彻底功利主义,优点在于高效,但缺点是残忍;
法家思路与周礼的贵族思路完全相反,因此也导致它在很多国家无法完全彻底执行;但秦国虽然贫穷偏僻落后,原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贵族文化的包袱,因此法家思路在秦国得到了最彻底的执行;
第11章 秦国崛起的秘密
秦国早期的策略是向中原文化靠拢,但是当时中原刚好处于混乱的时代,不同阶级存在冲突,而彼时西戎地区由于文化落后,贫富差距小,反而没有阶级冲突;之后秦国的政治策略开始转向西戎文化,不再取法中原;
由于秦国立国策略的背景,之后的法家思想如鱼得水,得到了最有力的执行;法家的很多反人道政策,如“告奸”,在其他国家难以推行,但在秦国则阻力小得多;
第12章 中国统一与欧洲分裂
中国诸子百家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很多,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都支持大一统;而希腊则不存在这个现象;其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中原地区地势平坦,两大河流贯穿东西,交通便利,诸侯国之间不存在天险,易攻难守,局部冲突容易引来纷争不断;而希腊地区以山区为主,海上交通逃亡便利,易守难攻,天然形成了分裂的局面;
鉴于分裂战争带来的持久消耗,诸子百家形成了统一的观点,即大一统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欧洲地形图
中国地形图
第13章 影响深远的周秦之变
周秦之变后,中国人的生存逻辑和道德标准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周秦之变前,道德评价标准以血缘原则为主,家大于国;周秦之变化,家族的小共同体社会变成了大同体社会,即国大于家;通过建立高效严密的官僚机制,打散了血缘组织,提高了国家的动员能力和汲取能力;
第14章 孔子为什么经常梦到周公
周秦之变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是人际关系和道德水平的变化;大共同体的社会,意味着陌生人的社会,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多次博弈变少了,社会风气开始出现变化;同时由于国家的汲取能力提高,民众受到的压迫增加;
虽然大共同体是整个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缺少制衡力量和小共同体自治能力的社会,却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并不定最有利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篇 秦汉与罗马
第15章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的秦朝
秦朝的成功,在于对民众高效的汲取能力,它的失败,也同样在于此,因为法家的制度没有对皇权力量进行约束,当过度汲取的时候,就会出现官逼民反;
第16章 汉代对秦代的重大升级
虽然汉朝推翻了秦朝,但是由于秦制对统治者的利益诱惑是巨大的,所以仍然继承秦制,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
- 抛弃法家,早期尊黄老,施行无为而治,避免过度汲取;
- 中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改造后的儒术,用来对法家制度进行包装,儒表法里;
第17章 秦汉与罗马的神奇联系
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二者存在很多相似性,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二者都是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的产物;
当出现较大的技术变革时,处于边缘地带的组织,由于历史包袱比较小,反而更有可能利用新的技术,实现后来者居上;
但是二者的内核却是不同的:
- 皇帝合法性不同,秦汉是父业子承,罗马是由元老院选举,因为其文化基因传承于希腊;
- 政治组织不同;秦汉为郡县制,中央直管地方,大政府;罗马则以地方自治为主,中央负责协调,小政府;
- 意识形态统一度不同:秦汉书同文,独尊儒术;罗马则未统一文字,也未统一法律;
- 民族融合不同:秦汉实行民族融合,以文化划分种族;罗马则以血缘划分;
第18章 为什么罗马帝国分裂后不再统一
公元3~6世纪,欧亚大陆的几乎所有帝国,都被以北匈奴的游牧民族入侵了,这是全球范围内的第二次游牧民族大入侵;其原因在于游牧民族的技术进步,实现了骑射技术;
第一次游牧民族入侵在于其掌握了马车和青铜技术;
游牧民族的第二次大入侵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之后小国林立,不能恢复的原因在于:
- 罗马帝国内部的政治结构缺少同一性,各地区原以自治为主;
- 欧洲表音文字的普及,使得文字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变化,难以统一;
- 地理环境的相互隔离,导致统一成本很高;
表音文字的优点是易学,缺点是不稳定,容易变化;
表意文字的优点是固化,缺点是难学
第四篇 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循环
第19章 按下葫芦起了瓢
从秦朝到清朝虽然历经2000多年,但一直沿着同一个逻辑在演进,即对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度的不断修正和完善;
由于皇权过于集中,利益诱惑过大,导致无数因素对皇权形成威胁,包括皇族、后妃、外戚、太监、权臣、朋党、藩镇、外敌、农民起义等;
历朝历代的皇帝基本上都在不断对制度进行修补,以消除这些威胁,重而也出现了不断的王朝更替循环;
第20章 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力演变
丞相名称变化背后的实质是皇帝与权臣之间的博弈;因对权臣防范,起用秘书班子进行架空;长久以来,秘书班子变成权臣;然后再启用新班子进行防范;反复循环;
除了与权臣的博弈,中央与地方也不断的循环博弈;
第21章 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的地方政府
地方面积太大时,容易对中央形成威胁;地方面积太小时,无法对付外患和镇压起义;
规律一
汉人建立的王朝,初期都是二级政府,后期为镇压起义,变成三级政府,然后出现地方割据导致分裂;只有元和清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没有这种循环;因为皇帝不担心自己的民族与汉人地方势力结合;
规律二
省一级政府的集权与分权的循环;初期分为三到四权,优点是互相制衡,缺点是力量很弱,效率很低;后期为镇压起义,只好进行集权;
规律三
中央巡视组与地方官的循环;初始不放心,派出巡视组,后来巡视组变成固定的地方官;然后再派出新的巡视组;
这种循环导致很多地方的官员的名称都是动词开头,不像固定官员,例如刺史、行省、巡府等;
为避免地方出现割据,在划分省界的时候,使用犬牙相入的方法,让一个省区无法形成地理屏障,降低攻打的难度;
第22章 中原与草原的循环
历史上有大分裂与大统一相间的现象,每次大统一的起源于靠近草原边缘的少数民族兴起,然后入主中原进行统一;其原因于游牧民族有成为骑兵的天然优势,相比于农耕文明的农民,游牧民族维持正规军队的成本要低得多,同时骑兵的战斗力却大得多;
来自于西北的少数游牧民族,只经历过一种游牧文明,难以有效管理农耕社会,因此其目的以抢掠为主;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由于其内部既有游牧部落,也有农耕部落,他们能够兼容两种社会方式,因此,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一般能够入主中原,建立起长期的政权,对中原进行有效的控制;
第23章 唐太宗是胡人还是汉人
唐太宗是鲜卑化的汉人;唐朝有很多文臣武将都是鲜卑人,鲜卑文化在唐朝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草原民族不断给中原注入一些新的活力,推动中原的制度创新;例如周朝封建制、秦朝郡县制、隋唐府兵制、均田制等;
第五篇 秦以后王朝的周期性崩溃
第24章 关于封建与郡县的2000年争论
封建制社会比较稳定,但阶层固化;
郡县制则底层有更多的上升机会,但王朝较频繁更替;大规模农民起义进行改朝换代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第25章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乱世人不如太平犬,郡县制时期的动乱和战争,经常导致人口动不动出现 50%-60% 的减少,非常惊人可怕;相比之平,封建制时期虽然也有战争,但整体上人口保持稳定的增长;
封建制时代的欧洲,整体也是稳定增长,少数时期的减少主要源于传染病,而非战争;
其原因在于,封建制的战争一般限于局部发生,而郡县制下的战争则容易带来全面的动荡和破坏;
第26章 为什么秦之后不停的治乱循环
因为国家机器得不到制衡,当出现对民众过度汲取的时候,就容易导致社会崩溃,出现大量的农民起义;历史上只听说过官逼民反,而从来没有过地主逼民反;
第27章 沉重的“轻徭薄赋”
历代王朝在初期都强调“轻徭薄赋”,但当财政入不敷出的时候,就不可避免会加大汲取力度,最终民众不堪重负;其主要原因在于:
- 供养的公务人员越来越大,即官僚系统会自动不断扩张;
- 组织一旦成立,就会有自己的生命力,会不断吸取外界资源,争取生存下去;
- 由于权力缺少制衡,腐败会不断加剧;
- 出现“多欲好动”的皇帝;
第28章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实际税率经常比名义税率高很多,原因在于:
- 隐性加税:例如让民众负责公粮运输,即送货上门;
- 交税过程中的索贿受贿;
- 地方私下增收其他税赋;
除了税收方面的措施,有时皇帝还会制定政府抢夺民间财富,例如:卖爵、加税、告缗、贬爵
第29章 欧洲没有官逼民反
中国的封建制建立在血缘和周礼的基础上,欧洲的封建制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因此,封建庄园内,农民与领主的关系,更接近于契约关系,有自己的惯例法和庄园法庭,协调二者的利益冲突,形成了矛盾的缓冲;所以,虽然农民税赋也不低,但却非常稳定;
同时,由于是长期契约关系,庄园中的农民会得到一定的福利保障,例如灾年补助或减赋等,因为这种做法有得于庄园的长期所得;但在郡县制下,农民则是有税赋无福利,老无所养,只能多生娃养老;
除了庄园法庭,农民与领主的矛盾,还可以申诉上级法庭进行仲裁;这种机制为很多社会矛盾提供了缓冲,避免了大规模冲突的积累和爆发;郡县下,由于民众直接与皇权博弈,社会高度刚性,缺少缓冲,导致冲突无法协调解决;
封建制虽然战争经常发生在局部,但整体来看,却是持久而连绵;郡县制在王朝的存续期,一般有较长的和平时期;
郡县制由于体量较大,比较容易做出一些成就,例如文学、建筑工程等;
第六篇 欧洲与中国的交错
第30章 中国历史循环中的突破
虽然郡县导致了中央集权,但由于官吏选拔制度的漏洞,导致出现世家大族出现,从东汉末期一直持续到宋代以前;
皇帝与上层精英共同治理局面,从魏晋开始,到了唐代,演化出了制衡皇权的“封驳制度”;唐代另外一个进步是出现了谏官制度;
但可惜在唐代仍没有解决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导致后期藩镇割据长达150多年,并最终分裂;
科举制度的真正落实开始于宋代,它使得贵族社会变化了平民社会,打开了平民阶级的上升通道;
第31章 中国文明的顶峰和衰弱
科举制度彻底解决了地方势力尾大不掉的问题,自宋代以后的王朝,再也没有出现地方成功挑战中央的情况;
宋代上层精英对皇权的制衡也达到了一个历史的巅峰;但宋代存在其他的问题为过于分权,重文轻武,导致国防实力下降很厉害;虽然宋朝达到了很高的经济建设水平,但国防水平却不怎么样;
商业税收在宋朝财政中的占比达到了70%,农业只占30%,城市化水平达到22%,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商品经济的最高峰;宋代废除了奴隶制,也废除了均田制,土地和佃户都可以自由流动;
由于宋朝被元所灭,而元并没有继承宋的文化,导致出现断档;后续的明清相对宋朝,都出现了巨大的倒退;从元代开始,西方开始超越中国;
第32章 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欧洲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使得欧洲陷入了一片混乱,小国林立,局部战争不断,出现了长达1000多年的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宗教统治相当黑暗,但在这黑暗之中,也出现了一些进步;
中世纪废除了奴隶制,使得欧洲不再来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封建庄园主和农民由于存在长期的契约关系,农民的税赋长期稳定,因此农民很有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自己的收入,例如出现了重犁、水车、风车等;
技术进步使得粮食剩余,带来的结果是农民收入上升和人口增长,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消费需求,从而为后续的商业发展和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都出现了迅速的发展;而同期的中国,却在反向发展,导致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33章 自治城市:诞生资本主义的容器
罗马帝国灭亡后,商业倒退;但在中世纪后期,由于收入上升,商业重新开始得到复兴;由于商业可以带来可观的税收,国王和贵族纷纷制定政府促进商业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税收收益;
商业发展起来后,由于国王和贵族经常课以重税,促进了商人建立自治城市的需求,出现了城市居民出钱向贵族购买城市若干年自治权的现象;
自治城市效仿古罗马的治理方式,组建市镇议会,选举产生执政官,并设置固定的任期;随着自治城市越来越多,其自治和平等的特点,为资本主义的诞生创建了条件,因为其经济要素可以自由的流动;
随着商人的影响力和财力越来越大,通过不断抗争,他们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影响力,并最终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
第34章 古代中国对商人的防范
欧洲出现自治城市的三个原因:
- 希腊-罗马的自治传统可供后来者借鉴;
- 欧洲没有郡县制和成熟的官僚体系,各地只能选择自治;
- 封建领主出于利益关系,并未打压商业发展,而是鼓励;
在中国,由于皇帝对权力的独占性,任何经济力量的强大,都会被皇权视为威胁,因此历代对商人阶层都采取了打压的策略,一直没有出现私人产权保护制度;相反,在财政困难的时候,还经常公开掠夺商人的财产;因此,历朝历代,商人如果想赚钱,都不得不跟权力勾结在一起;
由于商人的财产得不到保障,其便无法承担长期投资的风险,更使得企业家精神和产业技术研发无从谈起;
第35章 中国历史上的官营传统
除贱商制度外,官营工商业也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屁股决定脑袋,官营的本质决定其企业的效率是很差的,相当于与民争利;
第36章 中国古代城市与欧洲自治城市
虽然古代中国和欧洲都出现了城市,但二者的内核却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政治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控制;而后者则是基于经济原因形成的;
民营经济除了受官营经济的打压外,其内部也普通存在等级制度,限制了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37章 统一国家与全球化的开始
自治城市的出现,带来了两个重要影响:
1. 促进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
原因在于君主通过和商人的联盟,实现了对其他贵族的征服;除了君主外,商人阶层也是国家统一的受益者,因为统一可以打破各种贸易障碍;
2. 促进了有限责任公司的发明
西班牙民族国家统一后,国王反过来取消了城市自治,并镇压了起义;在此背景下,英国和荷兰开始选择走向另外一路,将自治城市从陆地扩张到海上,建立移动的自治城邦;
第38章 公司式殖民的出现
荷兰由于没有英国那么多的大富人,他们通过股份制公司的创新,从小商人手中募集资金,进行海上贸易;
股份公司的制度能够可行,背后其实需要有法治和契约文化的基础,因此,这个制度首创于荷兰,并不是一种偶然;荷兰的自治传统,是当时欧洲所有国家中最发达的;但缺少中央集权到后期也限制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扩张,因为其难以有足够大的军事力量保护自己的海上利益;
虽然股份制由荷兰首创,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学习该制度后,由于其更多的国内人口、面积和集权的政治制度,实现了后来者居上;
第39章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有几方面的原因:
- 相对中国和印度,英国人口较少,劳动力成本高,更有使用机器替代人工的动力;
- 英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用于制造机器的钢铁治炼;同为人口稀少的荷兰,没有这个自然资源条件;
- 相对荷兰,英国有更大的资本积累;
公司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英国实现国家拥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避免重蹈西班牙的覆辙,提供了思路;通过光荣革命,引入新国王,并签署《人权法案》,建立了英国现代民主制度的框架;
英国的这个创新,实现了历史上国家制度的一次重大质变;在解决了政治不稳定因素后,由于商人的利益和财产得到了有效保证,使得对产业的长期投资和创新成为可能,最终实现了良性循环;
长期的自治传统、软弱的君主、强大的议会、成熟的习惯法、常备军队的缺失,这几方面偶然因素的汇集,构成了英国崛起的独特背景;
第七篇 两个世界的撞击
第40章 饥饿的盛世
1793年,英国派出代表团首次访华;其原因在于两点:
- 英国国民收入增加,有强烈的从中国进口消费品的需求;
- 英国工业品产能提高,想打开中国市场,增加销量;
在英国代表团访华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只能通过广州口岸的指定的十三行进行;由于是垄断经营,导致英国出现贸易逆差,即只能低价销售工业品,同时高价低质购买中国的货物;因此,英国代表团想通过访华促进中国贸易制度的改革,增加开放口岸,公开关税税率,允许自由贸易;
乾隆时期,中国的 GDP 总额达到历史顶峰,但人均 GDP 却是历史的低谷;原因在于,虽然引进高产量的农作物,但人口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导致人均收入不升反降,全国人民处于普遍贫困的状态;
英国代表团的访问,使得欧洲真实的了解到中国当时的经济和政治状态,也为后续的鸦片战争提高了思想铺垫;
第41章 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
英国代表团给乾隆带来了很大当时代表前沿的科技产品,但可惜由于礼仪问题,最后乾隆是在没有解说的情况下,查看的这批产品,导致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的机会;
虽然英国首次访华在经济上没有达到目标,但军事上却收获很大;由于乾隆在英国进京路途上进行军事展示,使得中国落后的军事装备状态暴露给了英国代表团;英国代表团顺便对中国的防务情况进行了考查,为后续入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由于英国无法销售工业品给中国,但又需要很多白银从中国进口茶叶,同时访华促进自由贸易策略失败,英国转而种植和出口鸦片给中国,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英国使团在1793年首次访华未曾达成的贸易协定,在40年后通过鸦片战争全部得到了,《南京条约》的核心内容,与首次访华的贸易协定,几乎完全一致;
第42章 从财政角度看鸦片战争的失败
爆发鸦片战争时,虽然中国也是使用热兵器为主,但双方兵器的技术水平却相差非常远;鸦片战争的失利,军事装备是一方面,但更新重要的原因在于财政后勤,由于官僚腐败,同样的事情,清政府要花费更多的钱,而更糟糕的是,清政府的财政和税收完全无法支撑;
表面上看,清政府中央集权,理应有更强大的税收收入,但实际却相反,原因在于:
- 官僚体系本身在收税过程中,就要耗掉很多成本,最后到达中央手上,仅剩下10%-20%;
- 英政府的民主体制,税收需要经过议会同意,表面上看好像不如清政府收税权力大,但由于政府通过税收保证民众的财产权,反而导致税收阻力变小,同时几乎不存在中间过程的贪污腐败;
- 由于英国民众有权通过议会决定税收的用途,导致虽然税率不低,但税款却能够用在真正的利国利民的项目上,所以民众的纳税意愿较强;
第43章 “借钱”的能力与英国的崛起
百年英法战争以英国失败告终,因为不管在人口规模上,或者土地面积上,法国都占有优势;但随着英国的崛起,光荣革命后的英法战争,法国就再也没有胜过了;打战打的是钱,英国虽然税收远多于中国,但其财政最大的来源却不是税收,而是国债;
虽然法国后来也学习英国发行国债,利率更高,销售却是惨淡;其原因在于,国债背后的本质,是国家的信用;而法国的君主集权制度,相比于英国的议会制度,其国王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权制衡,朝令夕改,经常赖账,导致信用很差;
第44章 被约束的权力更强大
清政府也有尝试过发行国债,但由于信用不佳,销售不好,最后强行公摊,并拒付利息,使得国债制度之路宣告破产;没有约束的权力,导致民众的财产权无法得到保障,随时有被政府强行征收的风险;而对于政府来说,没有约束的权力,强行征收的成本,要远低于守信,因此便陷入了死循环;
虽然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也尝试过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公共工程,慈善公益事业等,但由于这些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而非民间自治,而民众的利益是多元化的,因此,不管政府如何做,都会招致批评的力量,显得费力不讨好;一个事情是民众自行决策,即使做砸了,当事人也无话可说;而全由政府来主导,则双方永远是一个对立面;这也是最终爆发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有什么样的政府,就会有什么样的民众,上行下效;越是武断专横的中央集权的社会,最终不可难免走向暴力推翻之路;
中央集权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社会的有机结构,制造出一个原子化和碎片化的社会;这种社会缺乏抵御和消化各种社会矛盾和动荡的能力;法国和秦国在这方面非常的相似;
第八篇 打开国门后的世界
第45章 近代世界转型最顺利的国家:日本
中国和日本表面相似,但实际内核完全不同:
- 政治权力结构不同:中国是大一统的集权制度,而日本则是诸侯林立,类似欧洲的领主庄园制;中国最高权力归于皇帝,日本则长期二元,天皇和幕府并存;
- 社会结构不同: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很强,日本则一直是世袭等级制,社会阶层间的壁垒分明;
- 中国实行诸子均分,日本实际长子继承;
- 中国以文官制国,日本实行武士制度,很像欧洲的骑士制度;
表面上中国中央集权,能够快速转型,但权出一人,完全没有多样化试错、竞争的环境;日本藩镇林立,彼此之间的竞争和学习,恰如欧洲的早期的局面;即使多数藩主不思进取,但在少数几个藩因变革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刺激,很快会群起效仿;中央集权则缺少这种环境;
第46章 朝贡体系与中国的面子外交
朝贡制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具有一定的政治协调、文化传播功能,但在经济上,完全是一个亏本买卖;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即代表整个国家,因此对外签订的任何协议,都被视为皇帝的面子问题;这个问题晚清的清政府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
第47章 要吞并大英帝国的缅甸
清政府在面对国外强敌时,要表现出来的盲目自大、愚昧可笑,并非是个别现象;很多类似中国的封闭集权国家,都表现出了高度相似的反应,例如缅甸即是一例;
第48章 海上来的蛮夷和陆上来的不一样
英国与清朝发生战争的目的,并不在于政权和统治中国这片土地,而是想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获取长期的利润;一方面可以低价购买中国特产的原材料,另一方面可以培育中国市场,出口销售更大的工业产品到中国;
英国的殖民政策,与西班牙有很大的差别:政治上,西班牙直接将本国的封建制,复制到殖民地,建立与本国相同的官僚体系;同时建立等级分明的社会,将人员分成三六九等;
英国对殖民地则以放羊式管理的自治为主,因为英国本身就有悠久的自治传统;正因如此,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实际是一个一个分散的、高度自治的殖民点;乡镇政治因此成为后来美国政治的基础;
英国将代议制带到了其各个殖民地,这套制度在后来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印度、香港等地区都顺利运行;
以欧洲移民为主的英国殖民地,今天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而同样以欧洲移民为主体的西班牙殖民地,今天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从发展条件上来看,南美比北美更优,但是西班牙政治遗产的影响到今天仍在持续;
第49章 蛮夷之国实现了中国的“三代”理想
中国读书人心中“三代”之治的政治理想,在秦朝大一统之后,在中国变得再也没有落地的可能性了;但到了晚期时期,中国的读书人却意外的发现,这个“三代”之治,竟然在异邦实现了;
第50章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被裹入全球化的大潮,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 中华民族出现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对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 形成了受害者心理,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深刻的敌意;
- 改变了中国人口曲线的规律;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直到抗日战争前,人口年均增长率1.03%,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增长;
- 改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规律;人口高速增长的同期,背后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民国的北洋时期,实际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乱世,反而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结语: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纵观世界上很多移植了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国家,最后都失败了,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动力,并不是内生的,仅有制度并不足够,还需要有文化的土壤;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是由其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汇集而成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