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心
原则
- 原则一: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
- 原则二:道德的内涵不止于伤害和公平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本质-5大道德基础
7.1 先于经验的组织
如果将大脑比作一本书,则在胎儿时期,这本书就已经写好了初稿,但是每个章节都没有全部完成;胎儿出生后成长的环境,将决定未完的部分如何书写;但环境很难对原始初稿实行任意的修改;
7.2 道德基础1:关爱和伤害
相对其他动物,哺乳动物对后代的投资是巨大的,尤其是灵长类动物,几乎是一场豪赌,以至于母亲无法个人下注,而是需要有伴侣和家族的支持;关爱/伤害的情况,有助于提高保护后代的概率;
7.3 道德基础2:公平和欺骗
知恩图报和以牙还牙策略有助于创造出利他主义者,实现互利合作,并让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7.4 道德基础3:忠诚和背叛
男性天生有结成部族的倾向,因为这种形为可以结成同盟,对抗外部竞争,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对忠诚和背叛的敏感性,以便能够识别队友和敌人,便因此变得重要了起来;
即使在战争之外的和平时代,人们也喜欢乐此不疲的通过竞技团队来满足这种心理上的需求;
7.5 道德基础4:权威和颠覆
尊重等级关系的动力是十分强大的;对权威的尊重并不仅仅意味着剥削的关系,权威还在某种程度上提供秩序和公平;
7.6 道德基础5:圣洁和堕落
杂食性动物拥有适应上的灵活性,在进入新的环境时,可以根据情况寻找新的食物种类;但这也带来某种中毒的危险;通过好奇和恐惧两种情感,驱动杂食性动物学会在新环境中进行适应;
恶心感是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让我们避免误食某些危险的食物;
圣洁感有助于人们形成某种道德共同体,组成具有协作性的大型社会;帮助人们清除“毒素”的商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其利用了这一原始诱因;
在技术不断扩大人类行为边界的同时,恶心/圣洁感或许有助于提示我们什么时候可能走得太远了;
与大象直接对话:保守主义的优势
自由主义者更像是两基道德动物,他们更关注“关爱”和“公平”这两个道德基础,而轻视其他三个道德;而保守主义者则更像是五基道德动物,他们在五个道德基础上的重视程度都差不多;
当人们选择了某一种价值观的时候,在收到外界信息的极短瞬间,大脑就对词语做出了快速反应,即大象已经开始转向了;而此时策略性推理还没有启动,等到它启动的时候,它开始专注于大象的方向寻找证据;
人类的天性中有遵从权威的道德基础,但是这种基础也意味着受到压迫的风险;因此,为了应对这种风险,进化出了第六种道德基础:自由/压迫;
对于第六种道德基础,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的关注点不同,自由主义者关注避免受到压迫,而保守主义者关注避免自由受到限制;
原本的“公平/欺骗”道德基础,应该修正为关于对称性和因果报应的原则,每个人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而不应该得到不应该得到的;虽然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都支持对称性,但是自由主义在这一点上,会与另外的“关爱”和“压迫”两项基础相矛盾,这时他们一般会放弃对称性;
保守主义拥有全部的六基道德,他们也因此不可避免会面临矛盾,此时,他们倾向于牺牲“关爱”;
原则三:道德凝聚人心,但有盲目性
虽然作者在本章提出了一些关于群体选择可能存在的证据,但我觉得作者并没有足够的可信度达到说服我的状态;
人的道德直觉是有多个维度的,每个人的每一次的道德判断或选择,是多个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时候,不同维度之间,存在博弈的关系,并不完全统一,因此,在不同的场景中,同一个人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仅公平、忠诚、权威这三个维度的道德直觉的存在,就已经足够让人们演化出对组成群体的偏好,并且这种群体凝聚性,从整体概率上,也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繁衍机率;
但是,人的大脑不是一台精密计算的机器,它的很多决策都是潜意识而模糊的,在不同的情况下,某些维度会占据上风,某些维度处于下风;因此,个人为了群体牺牲自己利益的情况,在某些情况下是存在的,但它不会是一个大概率的选择,它总是在某个临界点概率以下,因为一旦超过这个临界点,基因可能会很难持续的繁衍下去;
道德体系的作用在于使用各种元素,来抑制或规范个体私利,以便让合作型社会成为可能;
部落中的人们,早晚会意识到,某些行为方式,将在大概率上,有利于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他们很可能会创造出各式的道德规范,来部分抑制人类的自私天性,规范人的行为,即使他们这么做很可能是在无意识当中进行的;
由于人在进化过程中,以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出现,那么现代文化中过于强调个体的作法,有可能不一定能够确实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宗教的本质,并非是一种对超自然的信仰,其本质在于它直接与大象对话,满足人类深层次对群体归属感的需要,满足个体对与具有更宏大目标的群体进行联结的需要;
意识形态是一组提供了社会的正确秩序与如何实现这些秩序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