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心理学

没有人真的对钱失去理智

我们总是基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但实际上,我们的个体经验,只占据这个世界全貌的一亿分之一都不到。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人、不同成长经历的人、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不同国家的经济形势和制度,都会导致一个人对金钱的认知和态度完全不同。然而我们经常拿着这一亿分之一的经验,试图去指导自己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的行动。

另外我们总是拿着自己的经验,与套用到别人身上,然后对他们做出的决定感到不可理喻。其实并不是他们真的不可理喻,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与我们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从而造就了双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存在巨大的不同。每个人都只掌握了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千万不要以为所掌握的是绝对的真理。诚如古人所言,已之蜜糖,彼之砒霜。

例如:

  • 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人,他们对风险和回报的看法,是出生于富裕家庭的人难以理解的;
  • 在通货膨胀年代长大的人,与物价稳定年代长大的人对物价的看法不同;
  • 在大萧条时期经历倾家荡产的人,与长期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对未来的看法也不同;

不仅每个人的过往经历不同,他们的生活的信仰和目标、对未来的预期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都会导致每个人做出不同的决策。我们都是情感动物,不管我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和信息,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恐惧的时候,我们都很难与之抗衡并做出理性的决策。

我们对世界的很多看法,受到成年后的早期经历很大影响。这段时间正是我们的世界观快速成型的时候,大约在 15-25 岁左右。这段时间也是我们的大脑在快速发育的一段时期。

每个人在做出自己关于金钱方面的决定时,其背后都是有其合理的原因。没有人真的对金钱失去理智。人们总是基于自己当前已经掌握的信息,并将其放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独特的认知框架中,最后做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决定。

如何理财,其实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它在中国的出现,应该是改革开放之后,刚刚超过 40 年。不管是我们的父母,还是我们自己,对这个概念都是很陌生的。它并没有在学校中被教授,而我们的父母自己也不太懂,所以也无法给我们正确的引导,更说不上已经形成一种社会习俗,所以,人们在做出财务决策时,表现得像一个新手一般,也不难理解了。

运气与风险

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比历史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得多。因此社会对个体能够施加的影响,也要大得多。个体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结果并不完全受个体所控制,而是受到当时社会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比尔盖茨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与他就读的中学刚好有配备计算机紧密相关。该中学是当时全美国唯一配备有计算机的中学。当时他们的团队有三个人,除了盖茨、艾伦外,还有一个肯特。他同样很有才华,但在高中毕业前夕,他登山遇难了。如果没有遇难,或许微软的创始团队将改由三个人组成。

盖茨是非常幸运的,肯特则非常不幸。但这种幸运和不幸,都不是他们自己所能控制的。他们只是在恰好的时间,恰好的地点,出现在了那里。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在金钱方面取得的成功时,务必将运气和风险铭记在心中。任何事情都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美好或糟糕。不管最后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在一路上都存在着比想象中要多很多的个体不可控因素。

有时候我们做了正确的决策,但因为运气不好,最终失败了;有些时候我们做了一些糟糕的决策,但却因为运气好,最后还是成功了。因此,应避免将事情的结果百分百归结于个人的努力和决策,而忽视了那些重要的外部因素。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源自于努力工作,也不是所有的失败,都源自于不够努力。

应避免将个案做为决策的依据,而应该努力去发现背后那些可能存在的普适性的规律和模式,并以这些规律和模式做为决策的依据。

永不知足

为了赚取那些自己未曾拥有也不需要的钱,拿自己已经拥有并需要的钱去冒险,是一种愚蠢至及的行为。因为冒着失去重要东西的风险,去追求不重要的东西,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 最难的理财技能是让自己适可而止。幸福等于自己拥有的减去自己期待得到的;
  • 嫉妒与攀比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攀比的道路,永远都没有尽头;它是一场没有人能够打赢的战争,而记得战争的最好方法,是不加入战争;
  • 欲壑难填,知足常乐;

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是无价,因此无论冒险可能会带来多大的收益,都不值得以失去这些无价之物做为筹码,例如:

  • 信誉是无价的
  • 自由和独立是无价的;
  • 朋友和家人是无价的;
  • 获得他人的尊敬和爱戴是无价的;
  • 幸福的生活是无价的;

为了避免伤害这些无价的东西,最好的方法是适可而止,懂得什么时候停止冒险。

复利之迷

复利是反直觉的,因为人类的大脑更习惯使用线性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

如果有两个投资选项分别如下:

  • 选项A:投资回报率 50%;
  • 选项B:投资回报率 10%;

从直觉上来说,选 A 更好;但事实并一定如此,我们还需要关注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即这个回报率能够维持多久;有可能选项 A 只能维持 1 年,昙花一现,因为高回报往往是一次性的,难以持久和重复;而选项 B 有可能可以维持 10 年、20 年甚至更久,这样一来,选项 B 便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找到一个可以实现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就可以利用复利的力量;有一个比喻是这么说的,即找到足够长的坡和足够厚的雪,然后耐心等待雪球越滚越大即可。

致富vs守富

想要实现投资成功,最重要的不是一直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是不要将事情搞砸,做出无法翻身的决策,也即不要梭哈,而是要让自己一直留在牌桌上。按照巴菲特的说法,永远要保证本金的安全。按照作者的说法则是保持节俭和谨小慎微。

作者在这里分享了两个故事,分别是微软和伯克希尔的创始团队。其中这两个团队一开始都是有三个人的,而且都是很有才华的人,原本应该取得同样大的成就。但是微软团队的第三名成员在高中毕业前夕,死于一场登山意外。而伯克希尔团队的第三名成员里克盖林,则是因为过于急于求成,赌注下得太大,以至出现亏损和爆仓的时候,不得不把自己的股份销售给了巴菲特。

致富需要乐观和勇于冒险,守富则相反,需要谨小慎微,保持谦逊和对未知风险的敬畏之心。

尾部的胜利

在商业、金融、投资等领域更像是由尾部事件在驱动的,即 99% 的事情平淡无奇,没有带来波澜,但剩下的 1% 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有点像是风险投资,65% 的投资亏损,2.5% 的投资带来 10-20 倍的回报;1% 的投资带来超过 20% 的回报,只有 0.5% 的投资带来超过 50 倍的回报。尾事件主导成功,巴菲特表示自己一生大约投资了 400-500 只股票,但绝大部分收益来自于其中的 10 只。查理芒格说如果去掉这 10 只股票,那么他们的投资回报率平平无奇。

自由

追求财富的最大目的不是为了社会地位,也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而是为了获得时间上的自由。即我们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幸福感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对自己生活掌控感的高低。如果我们能够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我们便更容易获得幸福的感觉。

豪车悖论

很多人追求财富是为了获得别人的羡慕和尊重,例如开豪车、住豪宅、使用奢侈品。但事实上,当别人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其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拥有这些东西的人,而是想像着自己哪一天也希望可以拥有,同时对拥有这些东西的人并不真正的关心 ,也不会真心尊重,除非他想从该人身上获得好处。

实际上,谦虚的态度、拥有同理心、真诚和善良的品质,这些更容易换来他人的尊重。

财富是你看不见的那些

我们总是倾向于通过一个人外在的东西,即我们能看到的东西,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富有。但事实常常并非如此,因为人们都假设别人会以貌取人,所以很多人愿意花费成本去包装自己。但事实上这些包装只会消耗掉财富。它们并不是真正的财富,它们只是消费品,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值钱。真正的财富,是一些我们通过外在不容易看到的东西,它们在某个角落悄悄的不断增值,例如银行存款、股票、房产等。

想要变得富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尽量不要去消耗自己的财富,例如购买那些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守住自己的财富,让财富不断增值。

存钱

有两种方法可以积累财富,一种是投资,一种是储蓄。前者获得财富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因为投资有可能会失败。但后者是完全确定的,每一分钱的储蓄,都是实打实的增加了自己拥有的财富。

如何将投资回报率提升一个百分点,是无数金融专业人士想破脑袋都不一定能够办到的事情,但让自己的储蓄率提升一个百分点却要容易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节俭的习惯所能带来的回报,要远远大于投资,并且更加容易实现。

存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攒够钱购买大件的物品,如果是那样的话,它仍然没有逃出消费的陷阱。存钱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时间上的自由。时间上的自由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新的技能,从而让自己在机遇出现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合乎情理胜过绝对理性

人是一种由情感驱动行为的生物,因此,我们需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并且利用这个事实,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我们做决策时,我们要以自己可能出现不理性作为假设的前提,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去做出决策。这种决策由于考虑了自己的情绪管控能力,更容易长期坚持,而不是半途而废。

每当我们的体温上升 1 摄氏度,体内病毒的复制速度就会变成原来的两百分之一,但是发热会让我们感到难受,甚至是痛苦。当我们感染病毒时,希望自己身体发热,是一种绝对理性的行为。但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人们甚至会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进行反向操作,即当身体出现发热时,希望医生赶快给自己开个退烧药。

同理,很多投资策略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当某个人真正去实践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行的。因为这个策略没有考虑到人性,即操盘者的情绪波动,例如损失厌恶。

意外

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在,但不一定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因为黑天鹅事件是这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因为创新和技术变革已经成为这个世界进步的主要力量。此时如果过度依赖历史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有可能是危险的。

每一代人由于成长环境与上一代人不同,他们会形成对这个世界上各种现象的不同解释和理解,以及对商品和服务的不同偏好,这些都会影响世界的不同走向。简而言之,文化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的,并非总是一成不变。

成功的经历很容易让一个人变得过度自信,相信自己能够看清楚未来,但实际上往往并非如此。

过于依赖历史经验,有可能会带来两个危险:

  • 错过预测出现重大意外事件的危险;因为有些重大事件可能没有先例,例如 911 事件、08 年金融危事件、20 年新冠事件;
  • 历史整件发生的时代,其社会的经济结构可能和今天存在巨大的不同;

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越是遥远,它对今天的指导意义可能越弱。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是一本经典著作,书里面充满了真知灼见。但是在格雷厄姆的一生中,他都在不断的修正书中的观点。

容错空间

这个世界是按照概率在运作的,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即使一个事情的成功率是 80%,那么仍然意味着在 20% 的情况下会面临失败的结果。这意味着在任何一次决策中,都不可全部梭哈。因为如果出现那 20%,那么梭哈意味着再也没有机会留在牌桌上了。因此,永远都要为自己预留容错的空间(即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让自己有机会将游戏一直玩下去,直到成功为止。

安全边际的策略考虑到了人在没有预留容错空间的情况下,容易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动作变形。在规划未来的投资回报率时,比历史平均值低三分之一进行估算,即是一种安全边际策略。这种策略意味着当下需要储蓄更多,才能在未来获得同等的回报。

获得幸福的最佳方式是将目标定得低一些 – 查理芒格

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学到的一个教训时,意外必然会出现,而且还经常出现的很突然。因此,不使用杠杆并且为自己留够安全边际,就能够让自己避免受到这些意外的伤害。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因此我们在制定计划时,需要为意料之外的变化做好准备。

人是会变的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当我们的认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人生目标很可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很多人成年后从事的职业,并不是其小时候梦想从事的职业。

心理学上面有一个“历史终结错觉”现象,即我们总是认为未来自己的想法,应该跟当下自己的想法一样。

认知的不断变化会给我们的理财计划带来挑战,它意味着我们可能很难长期坚持做同一件事情。因此,理财的计划和目标不能定得过于激进,否则它可能很快变得不容易坚持,进而中断导致无法享受复利带来的好处。

心理学上的“损失厌恶”效应,让人们很难坦然接受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进而导致损失可能变得越来越大。我们需要接受这个世界将不断变化的事实,并接受自己的想法也将随之变化的事实。从而能够在变化出现时,尽快的进行调整,而不是被沉没成本困住。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我们想要收获某种收获,就需要付出某种代价。对于投资来说,如果想要收获复利,那么代价便是耐心。耐心是一项代价高昂的成本,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耐心。耐心并不符合人类的天性,它是反天性的。人类的天性是投机取巧,即总是想着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获得可观的回报,例如假装自己能够预测市场波动,幻想着自己能够在低点买入,在高点抛出。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同个股票市场,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例如有做日内交易的短线投资者,也有做1年、10年、甚至是30年的长线投资者。他们的投资目标不同,因此他们给股票的估价也不同。当市场交易以短线投资者为主时,他们很可能会抬高股票价格。此时入场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市场中有这么一群人的存在,因此可能会误以为当前的价格是合理的,从而从众买入。但有可能此时价格虚高,对于一个长线投资者来说,以该价格买入很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因此,在参照他人的投资建议时,要小心谨慎,因为有可能对方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跟我们完全不同,对方的建议不一定值得我们参考。明确自身的投资目标,并保证自己的决策不会轻易受市场人其他人行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随波逐流经常会被带到坑里面去。

悲观主义的诱惑

损失厌恶是刻在我们基因中的一种本能,在丛林法则的野外生成时,这个本能非常有助于提升的我们生存概率。但在需要进行长远规划的现代社会,这个本能有时候反而会起到负作用。例如它让我们更容易相邻糟糕的情况会永远持续下去,但事实上,需求是创新和发明之母。当人类面对困难时,会想方设法去找到解决方案。因此,过往的历史一再的向我们证明,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问题终将会过去并被解决,不管是 1970 年代的石油危机,2008 年的金融危机,还是 2020 的新冠疫情。

进步通常是缓慢发生的,而灾难通常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因此前者常常不容易被我们所察觉,而后者则会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的冲击,抓住我们的注意力。悲观主义有点像是一块磁铁,持续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当你相信一切的时候

当我们希望某个事情成真时,我们就会高估这件事情成真的概率,例如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乐此不疲愿意购买彩票的原因。我们的大脑是擅长于自我欺骗的,因为这种自我欺骗会让我们自我感觉更加良好,但是它会让我们偏离客观事实。

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只掌握了非常小的一部分事实,但我们无法想像那些我们原本不知道的东西的存在。我们会自动脑补那些缺失的部分,在自己认知能力的范围内,形成一套自己的解释。例如古人不知道月食,但他们会解释说是因为月亮被天狗吃掉了。

当我们遇到一些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意识到,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我们会出于直觉,自己给自己编造一套说得通的故事,用来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每天发生的各种事物。这是我们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可控的,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这种本能会给我们带来一种错觉,即让我们觉得自己能够预测股市的下一步走向,并建立一种可能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自信心。

总结

  • 虚荣越少,财富越多;
  • 只做出那些能够让自己睡安稳觉的理财决策;
  • 理解复利的工作原理,做时间的朋友;
  • 对自己宽容一些,不苛求自己的所有决策都是正确的,因为运气和风险时刻存在,它们不是个体所能够控制的;
  • 获取财富的真正目的,是实现自己的时间自由,而不是为了炫耀或者其他提升社会地位的行为;
  • 善良和谦逊比豪车豪宅更能够获得他人的真正尊重;
  • 坚持存钱。存钱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时间上的自由,而不是为了实现某个购物目标;
  • 成功是需要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保持耐心;
  • 给自己预留容错空间,这样才能够保证当意外发生时,自己仍然能够留在牌桌上,梭哈是极度危险的;
  • 不要随波逐流;
  • 避免设定极端的目标,因为目标越极端,失败的风险越高,越难以持续;
  • 尊重每个人的想法,因为大家的经历不同,目标不同,世界上不存在标准答案;
  • 不要将理财的目标设定为赚大钱,而是将目标定为每天能够睡安稳觉,能够获得时间上的自由;这个目标更容易通过控制欲望来实现,而不是通过赚大钱来实现,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因此赚再多的钱也不够;

真正的成功是退出无谓的竞争,调节自己的行为,专注于获得内心的平静 – 纳西姆-塔勒布


金钱心理学
https://ccw1078.github.io/2025/02/19/金钱心理学/
作者
ccw
发布于
2025年2月19日
许可协议